美文网首页Treatment 谈写作读书
二十年后,我们这样理解王小波

二十年后,我们这样理解王小波

作者: 3e054039e410 | 来源:发表于2017-04-13 00:42 被阅读497次

    题记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的,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有时候,你真的只需说一些只言片语,就能触动别人空空的内心。大胆地去触摸黑暗吧,将他人拉进阳光里。                                                       ——王小波


    匹兹堡大学时的王小波

    4月11日是作家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网上大规模的集体性自发怀念,多少让当今文坛原创性思想的乏力显得有些无处遁形。维特根斯坦临终时很安详,因为他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目的: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很显然,王小波和维特根斯坦是一伙的——他担心的是,如果他今天死掉,如果什么都说不出来;没有活过,没有爱过,也没有写过——这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一件事情。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在中国文坛、乃至中国思想界,“王小波”三个字早已超越了作家这个维度,甚而至于被抽象化为一种符号或图腾般的存在。凯恩斯认为,“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伟大的作家,他们思想的穿透力足够强,半衰期够持久。二十年前,王小波心力衰竭而亡;二十年后,在这个节点回头望去,王小波的只言片语居然还散发着安静而耀眼的光芒,不知道这究竟是王小波的幸运,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幸。

    原创性思想的衰落,与一种真正的人文精神、一种非功利性的理想主义在这片土地的边缘化脱不了干系。十年前,我们挂在嘴边的还是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而现在大家关于理想的印象,却来源于这么个段子——理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证明你有。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前一阵子网上有关于“诗和远方”和“苟且”之争。在我看来,这种争论多少显得有些无聊,或者说“划错了生活的重点”。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生活需要意义感,灿烂的星空,或者诗和远方,这些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苟且只是手段的存在——如果没有“诗和远方”的指引,那么我很怀疑,我们一味苟且的目的究竟何在?

    灿烂的星空,会让你想到什么?

    每个人都有权对生活展开自己的理解,下面是对生活的一种可能理解——生活是这么一条路,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那么你可以选择哼着小曲儿、闻着花香,从牵牛花丛中一路走来。活过,爱过,写过;然后轻轻闭上眼,度过属于你的美好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十年后,我们这样理解王小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vv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