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情愿

作者: 布衣格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2-09 22:33 被阅读0次

    承认生存本身并无意义,是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共同基础。但选择与否则构成了二者的区别条件——即在绝望中无所适从地渡完生命历程,还是在绝望中采取达观态度与积极能动。

    弗罗斯特的诗歌意志显然趋同于后者。正如他在诸多作品当中,反复提及选择和道路之于生命的必要。

    这首诗也不例外。他在开篇以沉静的口吻,简述了一段“选择”之路——诗人克服重重障碍,登高观临世界的宏观面貌,之后便走下山来回到家中。

    随这件事的“完毕”,一段生命的历程完结。诗人有意使用篇幅的四分之一来完成这场叙述,正为表明这次旅程仅是生存中的一小部分。旧路结束,他希望生命中会有新的选择开启。

    然而事实却是生存又重归绝望的原始现象——从一般存在者的心态上讲,人理应接受生存的“规则”并顺应荣衰的潮流,犹如树叶和花朵在繁盛后,受制于季节的凋零。

    但,“我的心还在急于寻找,我的脚却问去哪里?”诗人知道落叶静寂于土地,是灵魂惯常的归宿;亦明晓橡树叶般的倔强,或只是在飘零命运到来前的无谓挣扎。可这两条“路”,他都是“不情愿”走的。这种“不情愿”的背弃,并非为达成某次事件后对世俗的叛逆行为,而是他不因外物扰动内心所向的生存原则。

    正如生命不全是甜蜜的旅程,诗歌不能狭隘地止步于赞歌。弗罗斯特始终都将痛苦与迷惘放进诗歌,不为“美”的形式放弃言说真实。

    虽然这份“不情愿”的诘问终究难抵命运的安排,但至少它一再提醒我们——对盲从说不,就是为生命留住了选择的自由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情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bk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