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关张马黄赵”五虎上将,赵云排名最末,战功最不显,世人却最爱赵云。
世人普遍认为,赵云勇武胜关张,仅次吕布;忠义不减关张;智谋过人。当阳长阪独闯敌军救幼主,足见其勇武;赤壁之战随刘备赴东吴护驾,此后一直承担刘备护卫之责,对刘备不离不弃,足见其忠义;进攻汉中时曾设“空营计”,大败曹军,足见其智谋。刘备曾对赵云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明代著名学者、文史学家徐奋鹏这样评价:“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然而,这样一位堪称完美的将才,刘备却从不给机会让他单独率军打仗立战功,只是让他充当护卫或护送粮草,即使出战也是协从作战,致使他一生虽有显赫之威名,却无显赫之战功。连崇拜他的姜维也只能给他这样的评语:“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有“劳绩”,却无“功绩”,与赵云的赫赫威名很不匹配,让人很是遗憾,也很是困惑:三顾茅庐、求才若渴的刘备,为何不重用赵云这种天下罕见的将才?
刘备对赵云的器重和信任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就不会将护卫自身的安全交付他手上。然而刘备不重用赵云,不给他机会立显赫战功却也是事实。封他为所谓的“五虎上将”,其实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只是小说家之言。在陈铸的《三国志》里,刘备做汉中王后,封“关张马黄”为四大将军,即“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飞为右将军,假节”;“拜超为左将军,假节”;封“忠为后将军”,“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节钺”,在古代指可代黄帝出征,有节制将领之权;“假节”,指战时可斩杀犯军令之人,平时则没有这种权利。可见在“四大将军”里,关羽地位最尊,张、马次之,黄忠居尾。关张是刘备结义兄弟,马超是世袭贵族,黄忠只是刘表部下中郎将,在“门阀制度”森严的三国时代,这种排位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刘备当汉中王时并没有对赵云加封,据《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记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翊军将军”在古代属于“杂号将军”,若按魏曹时代制定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杂号将军官职为第五品。直到蜀汉建兴元年,即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后,赵云才被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镇东将军”;后来又被贬为“镇军将军”。
对于刘备不重用赵云的原因,后人众说纷纭,有说因他出身布衣,身价低;有说因他为人低调,不爱抢功劳;有说因他不结党,单枪匹马,没有势力;等等。我却以为,在刘备不重用赵云的问题上,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刘备的真正为人,也照见了他不重用赵云的真正原因。
在世人眼里,都认为刘备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礼贤下士,招兵买马,兵征天下,入蜀建国,是为了“光复汉室”,其实这只是世人的误解。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羽葆盖车”在古代意指“车乘上有华贵羽毛覆盖的天子之车”。说明刘备自小就有当“天子之志”,“光复汉室”并不是他真正的志向,只是他云集贤士、兵将及征讨天下的一面“大旗”。
而且这面“大旗”是刘备自己向汉帝讨要的。刘备做“豫州牧”时,进宫曾受汉帝密诏,但密诏只是让他帮诛曹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样记述:“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刘备当汉中王后,才自己上表汉帝,正式讨要这面“光复汉室”的大旗。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
在《三国志》里,有两个事例暴露了刘备并非是为“光复汉室”的真正意图——
先虑收买人心,忽视安定民心。刘备夺取益州后,刘备准备用成都城中房屋和城外桑田封赏各位将士,当时诸葛亮及众将都默认了刘备这一决定。可是赵云却劝谏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取消了封赏计划。
为报私仇,不顾大局。刘备称帝后,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准备讨伐孙吴。赵云却率先提出了反对意见:应先击败曹操,恢复汉室。灭了曹魏之后,孙吴自会臣服。但刘备并没有听从赵云及众将的劝谏,执意伐吴,结果惨败,差点丧命。
从上述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赵云忠的是“光复汉室”的大义,而不是对刘备愚忠,所以他凡事总是先虑民及以大局为重。因他的所为,与刘备真正的志向相左,所以刘备尽管信任他、赏识他,却不会真正重用他,因刘备很清楚赵云的为人,一旦日后他的真正志向暴露,赵云肯定会选择“光复汉室”的大义而不会选择满足他的“私志”,所以刘备怎么敢真给赵云兵权和显赫战功?他这是为防日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啊。
其实当初刘备执意称帝时,曾有三人劝谏刘备:一个是刘备的亲信费诗,后被贬官;一个是雍茂,后被刘备找借口诛杀;一个是刘巴,被迫屈服后抑郁而终。称帝后的刘备当时已铁了心要讨伐孙权,选择忠于“大义”的赵云居然不识时务敢劝谏,刘备不杀他已算是网开一面,手下留情,自然不会重用他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