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好准备了吗?”
“为上台演讲做好准备了吗?”
“为选择的专业道路做好准备了吗?”
······
“我从来都没有准备好······”内心一个小小的声音说。
「那些失眠的夜晚」
高三有个非常要好的小伙伴总是整晚整晚地失眠。在那段我们为了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而日夜颠倒的日子,她也面临着人生中重大的选择。
到底是否要读大学?
她说:“我成绩那么普通,也不知道花四年的时间上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是不是值得。”
高考来得太快了,我们还没搞懂牛顿定律电路分析钾钠钙镁方程式,就要单枪匹马地与轰轰烈烈的高考大军去争闯一座独木桥。
人生的转折点来得太快了,贪玩心性还来不及收敛破碎的只言片语也还来不及写进日记本,就要戴起眼镜在夜修刺眼的白炽灯中埋头做题。
"我很慌乱,我还没有准备好,却被推着往前。"
"我知道我知道,因为我和你一样,亲历其中。"
做题做到眼神失焦,望着一堆奇怪的数字符号,觉得陌生遥远。
一脸正襟危坐地听课,却在低头的间隙中,偷偷地打盹。
没有准备好?
我们也安然无恙地过来了。
「我总是想要做得完美,然后做得一塌糊涂」
以前,在我看来,书写是一件自我救赎的事情。因为内心有所困惑,所以一边写一边给自己寻找出路。所以我想,加入尺度,自己就能愈写愈明白,愈活愈通透。
不成想,却更加困惑了。手下的笔如有千斤重,就像七堇年所讲:“失去的是招摇撞骗的痛快诉说,未曾获得的是笔走天涯的洗练淡定。”
这时的书写不再只是个人内心的答疑,我在写的时候还得想想你们读到这篇文章的反应,这让我激动也让我惶恐。
想要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场。
一个意蕴深长的结尾。
无懈可击的逻辑。
灵动的表达。
结果,完美的计划遭遇的冷冷打击是文章难产。
我把这归结于灵感的枯竭,于是一直等待表达欲望的不期而至。
但一天、两天,一周、两周过去,依旧等不来一种叫做准备充足的心情让我流畅地下笔。
然而没有准备好,是不做的借口吗?
我们等呀等,真的能等来准备充分的时刻吗?
柏邦妮说她有灵感的时候要把剧本写得更好,没有灵感的时候也得保持产量。
同样的,如果还没将情商修炼到足够高,让自己在不同场合都能应付自如,那这是我们躲避人群拒绝交往的理由吗?
如果还没能力将事情做成满意的模样,那这是我们拖延或者祈求别人理解我们苦衷的理由吗?
还没准备好,请先让我闭关修炼待我练成绝世武功。
等到那一天,人走茶凉,指不定我们也已走火入魔。
完美或许只是人为设置的心之枷锁,挣不挣得脱,你也还是你。
所以,尽管写吧,没有任何技巧,依旧会有很多瑕疵。但总好过让兴趣变成负累,让准备不足变成停滞不前的借口。
「我也不想过准备好的人生」
上周上艺术纵览课程时,老师给我们展览了两幅圣马太工作的图片。虽然讲述的是同一个内容,但两幅作品中的圣马太姿态完全不一样。
其中一幅的圣马太从从容容,仿佛是受到上帝的感召,平静安详地在抄写经书;另外一幅的圣马太看起来更接地气,就像灵感突至所以匆匆忙忙把脑中的感悟记录下来。
看着这两幅作品,完全不一样的圣马太,我就在想,要我选,我要过哪种人生?
第一种就像时刻准备好的无所畏惧的睿智的人,第二种则和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很接近,事情临头时仓促应战,努力追上事情的步伐,会沮丧会雀跃会不安会烦躁。
好像,前一种是神。而后一种,才是人。
而我只能平凡为人。
作为人,永远是挣扎着欢乐的吧。永远在准备的途中,往前一些便多收获了一些也更接近了生命的终点一些。
史铁生说了一句话非常喜欢:“当你老了疲惫了吃东西不香了娶媳妇也不激动了,你就去忘川走上一遭,重新变成一个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的孩子,与上帝合作重演这悲壮的戏剧。”
要新鲜感的孩子又怎么能要求时时是准备好的状态呢?所有的经历变得难忘珍贵,可能只是源于只有一次的机会。
因为只有一次,因为未知,所以就算再充足的准备仍觉不够;再经过三思的决定仍要假想另一种选择。毕竟生活这么多精彩的可能,怎么过都像浪掷。
但也因只有一次的机会,你去体验,你去慌乱,你去感受,明确自己正鲜活地存在着。
一路准备着,一路前行着。回头看,一路的悔不当初都结出了丰盈的果。
作者:尺度|蜗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