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台湾人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对自己以及下一代的基础审美颇为自信。我在台湾并没有机会接触国小教育, 但从博物馆美术馆似乎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朱铭美术馆
看《撒娇女人最好命》才知道朱铭美术馆,和Trotro专门在端午节连假的一天前去。搭捷运到淡水,再转小巴盘山颠簸快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逛惯了10台币20台币门票或者学生免票的公立博物馆,作为私立美术馆,朱铭美术馆200台币艺人的门票咋一下吓到我们,不过换算成人民币也能接受。
看朱铭的作品,看到的是一位台湾土生土长却享誉国际的雕刻家,成年人来朝圣他的太极系列、人间系列;看朱铭美术馆的设计和建造历程,看到的是一位为毕生作品精心安家和用心传承给后代的老者,小朋友在这里可以一边玩耍,一边认识线条、认识色彩。
美术馆里的两处地方格外引起我注意,一处为「亲子涂鸦区」,是一条通往「太极广场」的步道,上面每间隔2米左右用白色涂料画着一个75厘米见方的框,步道两头设有粉笔贩卖机,小朋友在父母陪伴下,以地为纸,尽情涂鸦创作。或模仿一旁同样等距排列的“三军”系列士兵,或描绘蓝天绿草间的爸爸妈妈和我,亦或异想天开自由创作。小朋友画完归去,步道就成了他们天然的画展,等粉笔迹慢慢退去或一场雨作为橡皮擦,方框又成了下一位小小画家的画纸。另一处是步道旁的「儿童戏水池」,远远的就能听到嬉戏欢笑声,经过那里,看到从一两岁走路蹒跚的幼儿,到七八岁泼水玩闹的儿童,或在池边,或全身湿透,和父母、小伙伴尽情玩耍着。就当天我在美术馆的观察而言,超过一半为亲子参观者。
成年人“玩坏”太极
台北市立美术馆
虽然仅去过一次,但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台北市立美术馆,展览的主题和形式之丰富,待上一整天也不够。一楼的参与艺术展,参与者可以亲手打开实木盒子,观察艺术家搜集的织物,并阅读织物的故事,观察阅读完毕后要按照说明用绸带把盒子打结包装好;每隔固定一段时间,演唱表演者在美术馆回廊内环绕一圈,为一位观众唱一首舒伯特的歌曲;在花岗岩模拟的峡谷里挑一朵非洲菊,装在临时花瓶里,等离开美术馆后送给遇到的陌生人……楼上几层也有各种思考极深的展览,有植物、毛虫、人在温室共存三日的实验表演(参观时表演已结束,布展有温室、表演期间的照片、表演者创作的绘画);有摄像、摄影以及绘画对表达石油工业产品的反思,有对台湾岛东海岸旅游度假村开发的担忧,有用各种木质器具搭建的“城市”,站在两三步台阶的“高台”上就可以“眺望”城市,有将对台湾发展的期许和抗议嵌入砖块的展览,而从展厅的落地窗望出就是高架桥后面远处的圆山饭店和窗外白墙上“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大字,也有代表东西方书画派艺术家笔下日据时期台湾的典藏作品。在每处展览都能遇到不少父母带着的小朋友参与展览的互动,而当我走到负一楼的餐饮休息区时,更是验证了在朱铭美术馆看到的亲子参观者比例。美术馆内的书店里,除了有很多艺术大家的传记、画册,还专门辟出一大块区域售卖儿童的涂色书、画笔等等。
打开木盒看织物的参与艺术展
嵌入砖块的文字
台湾博物馆
台湾博物馆里的展览基本都是从儿童视角展开,常态区的“台湾生物”,玻璃步道下是一条栖息着一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小溪”,延伸到尽头是茂密的“丛林”,里面生活着各种动物,按下对应的按钮,所代表的动物会闪光,同时屏幕上出现他们的介绍;地下室有关澎湖地区的展览,从一个探寻故事开始,展板设计得很卡通,触摸体验的装置专门为适合儿童的身高,每参观完一部分会有提问环节,答案在问题下面的“宝箱”里,还可以盖该部分的印章,整个参观结束后,留给小朋友卡片发挥想象续写故事。还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博物馆官网上除中、英、日三文版本外,还设有专门的“儿童版”,方便小朋友阅读。
台北探索馆
这座隐藏在台北市政府大楼里的博物馆,引导人们探索台北的古往和今来,我们从四楼「台北古城」开始,正巧遇到一位小小导览员,解说起台北的历史演进流畅自信,对听众的提问应付自如,才12岁刚刚国小毕业,在成都的四川博物馆也遇到过这样的小小解说员,讲解张大千的画作、战国的编钟、青铜器上的纹案含义也是头头是道。遗憾当时「360度发现剧场」临时租为他用,未能体验360度大荧屏加上灯影特效展现的台北城市。三楼的「城市变貌」,一进去就有五块显示屏分别显示”I♥TPE“,点击第六块显示屏上的“拍照”,然后站在“♥”前让自己的头像对准桃心里的空白,稍等几秒就生成了带有自己头像的”I♥TPE“照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保存。馆内以六条大街为意象,几位台湾知名艺人化身“Q萌向导”,四周融合台北电影、文学、音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望可以猜。二楼的特展馆恰逢「铁道历史展」,志工在“进站”处发给每人一张通往台北探索馆的台铁火车票作纪念,影片观看区摆着老式台铁座椅。还有“乘热气球”鸟瞰台北,“搭捷运”游台北商圈,亲自给自己“求”枚艋舺龙山寺的签,别说小朋友了,我这样二十多岁的人也觉得寓教于乐,玩儿得不亦乐乎。
教育是博物馆存在的一大意义,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逛博物馆也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是策展,特别是常态展,从儿童出发进行设计,小朋友不应被视为看不懂或没有耐心参观的群体,策展人要想方设法让小朋友参与到展览中,调动他们的五感与展览互动,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达到博物启蒙和基础审美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父母,多陪伴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父母参观时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在不同展览中认识不同的线条、色彩、笔触、材质,在相处的互动中增进亲子关系。
在四川博物馆参观《谦虚与庄严——中波西米亚州的历史和文化》展览时,墙上投影了一部以一只猫和一只狗为主角的捷克动画片,没有播放声音,但我猜想即使有声音,也是我们听不懂的捷克语,我席地而坐看了几分钟觉得看不懂就离开了,但一旁的两位小朋友在我坐下前就在那儿看得目不转睛,我离开时他们也一动不动地盯着画面,对他们而言,看不看得懂有没有故事情节倒不重要,知道有这样一只卡通猫和一只卡通狗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