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在大陆公映后,票房一片惨淡,电影行业内的人士对此多有惋惜之意。看过该片的一些公众人物,如韩寒、高晓松等多给予此片高度的赞誉,声援这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华语电影。但观众似乎仍然不太买账,该片有口碑无票房的情况一如既往。
莫纳鲁道票房得失的原因有很多,影片本身与大陆观众的隔膜却是笔者最为关心的。
《赛德克·巴莱》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台湾。片中的男子不再操着温柔的台湾腔,转而以一种嘹亮、坚定的“蛮语”展示着血性与刚强。一群在山林中生活的生番,用自己的方式承受着日本殖民统治的痛苦。对于他们来说,日本的统治意味着一种先进文明以蛮横的姿态要驯化“野蛮”的文明,生番部落中的价值世界都要被丢弃,乃至于人们的祖灵也要被日本神社埋葬。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剥削、压迫、殖民关系,而是对一个族群文化的灭绝。赛德克人显然感受到了这种文明征服带来的痛苦,一些人选择了放弃自我,一些人选择了捍卫自己的文化,用一种极端暴力的形式释放文化压迫积累的恐惧。对于身处于文明社会的我们来说,是否能理解“蛮族”的祖灵信仰呢?
从这些陌生的蕃族历史上,也折射出我们对于台湾社会认识的不足。我们对于台湾的认识,似乎多停留在流行文化、政党政治这些喧闹的部分,对于台湾社会自身的历史,除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甲午中日战争后将台湾划归日本此类王朝叙事之外,对台湾“本土”历史的了解便一片空白。影片中的生蕃、熟蕃、藩通、讲不同方言的汉人、日本人等,都在冲击着我们对于台湾的一些固有认识。这个小岛上承载在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这些变迁对于具体地域上的冲击,是在习惯了大一统的叙事模式的我们常常忽视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台湾历史的重新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百余年来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窗口。
对于中国大陆的观众来说,《赛德克·巴莱》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如阿凡达一样反抗异族统治的故事,也不仅是抗日电影的一个台湾版本,它在提醒我们对于台湾历史文化的无知。在关于台湾相关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常常针对的只是那个我们想象中的台湾,未曾深入理解它这百余年来的历史,未曾用心理解台湾人的血与泪。如此,跨过那道浅浅的海峡便只能是一种乡愁。
台湾不止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认识台湾不如回到历史,回到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