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试验难点之二

作者: 相看敬亭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12:49 被阅读3次

第二个难点:双狭缝制造

如果没有足够小的狭缝,电子就不能发生衍射现象,或者说衍射现象就看不到。制作出足够狭窄的、间距满足要求的双狭缝就是这个实验能否做出效果的关键点。那么做这个很难吗?答案是:难,真的很难。这个狭缝需要有多狭窄?需要接近电子的波长,才能“看”到明显的衍射现象。大家看一下图2,波长与狭缝宽度的关系,图3a是波形跟狭缝宽度的关系,图3b是用惠耿思原理给出的解释。

为了给出电子的物质波的波长,我们来计算一下,灯丝发射出来的电子,在100V加速电场的作用下获得速度,此刻电子的得布罗意波的波长。电子的运动速率为图4中式子1,电子的动量为图4中式子2,由于电子的速度u<<c,不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可以计算出电子的动量图4中式子3。我们根据得布罗意公式可以计算出电子的波长图4中式子4。我们知道1纳米=10^-9米,这意味着,在100V电场的加速下,电子的物质波的波长为0.123纳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分子直径。氧气O2,0.353纳米、氮气N2,0.36纳米、碳原子直径,0.182纳米、铁原子的直径,0.254纳米……不多列举了,很显然,电子的波长小于常见分子、原子的直径,我们造不出来0.1纳米级别的狭缝。

那怎么办呢,科学家就没有办法了吗。聪明的科学家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金属单晶体中原子间的间距作为狭缝。第一个做出来这个实验的就是戴维逊,他用低能电子束,将它们垂直注入到镍单晶的表面,镍单晶的原子间距是0.215纳米,通过加速电压来控制入射电子波长的变化。

这里直接给出双狭缝的光栅方程(a+b)sinφ=kλ k=0,±1,±2……。其中a表示狭缝的宽度,b表示狭缝的间距,λ为入射电子的波长,k为主极大级数。我们看到,即使有了镍单晶,制造这样一个带有双狭缝的装置出来,依旧是难度非常高的,这个操作是移动一个原子级别的操作。

相关文章

  • 双缝试验难点之二

    第二个难点:双狭缝制造 如果没有足够小的狭缝,电子就不能发生衍射现象,或者说衍射现象就看不到。制作出足够狭窄的、间...

  • 双缝试验难点之三

    第三个拦路虎:接收屏 我们有了电子源和可以产生衍射的狭缝,下一个就是要“观察”双狭缝的衍射条纹了,然而接收屏又是一...

  • 双缝试验难点之一

    第一个难点:连续可调、工作稳定、汇聚的电子束 其实电子束很容易获得,这就是以前我们用的阴极射线管。通电的灯丝发热后...

  • 双缝试验难点之四

    第四个拦路虎:实验环境的干扰 前面几个实验上的拦路虎我们都搞定了,是不是就可以做这个实验了呢?非也。这是因为,我们...

  • 双缝试验暗示什么?

    电子束在通过双缝以后,在靶板上呈现出干涉条纹。这证明了微观粒子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 在我们正常的观念里,波的干...

  • 在家里做双缝实验

    百度搜到不少结果,多数讲家里做不了双缝实验,我就试一下。 读完《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试验》,试试动手做双缝实验...

  • 量子信息学揭示世界是意识的?真实是相对?幻象是绝对?

    量子力学史上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揭开了物质内部世界的奥秘。 在试验单电子干涉而慢速发射电子的双缝实验中,后一个电子是...

  • 一斤门外汉眼中的“波”与“粒子”

    著名的“双缝试验”大家可能都多少了解一些。当你按照“波”的实验方法时它就是波,当你又用“粒子”实验模式时,它竟又成...

  • 双缝实验

    双缝实验是一种掩饰电子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或粒子性的实验。 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

  • 双缝实验说明了什么

    双缝实验说明了什么,重要在哪里 后来科技发展,双缝实验的对象开始不止于光子,人们用电子做双缝实验照样发现了单个电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缝试验难点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cx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