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随笔——吾手写吾心历史
《朗读者》第11期“那一天":让我们记住了“那一天″,

《朗读者》第11期“那一天":让我们记住了“那一天″,

作者: 山高人为峰1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20:23 被阅读354次
    《朗读者》第11期“那一天":让我们记住了“那一天″,“那些人″!

    人这一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了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

    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十一期主题是“那一天”。那一天,让我们认识了郭琨,认识了安文彬。那一天,跟随记忆的长河,穿越时间的壁障,我们回到了郭琨的“那一天",回到了安文彬的“那一天”;也是“那一天”,让我们了解了郭琨、安文彬,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了敬爱的周总理。正是他们,用忠诚和生命,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又用大爱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一. 那一天,郭琨,让祖国记住了他,他又让世界记住了中国!

    在33年前的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学家、军人、记者、建筑工人、船员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他们要在南极创建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也就是在那一天,作为考察队队长的郭琨,我国南极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名字被很多人记住。

    我们不禁要问: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国内政治初稳,经济物质贫乏,为什么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南极科考?

    郭琨给我们的答案是:“国家荣誉和科学考察的需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他自己的切身体会,郭琨认为,南极建站是涉及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的大事。

    因为郭琨不会忘记,1983年9月,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南极第十二次协商国会议,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代表团一行三人,首次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然而,每当讨论到实质性内容和进入议程表决时,会议主席即宣布:缔约国请到会议室厅外面喝咖啡。郭琨气愤地说:“不在南极建成自己的考察站,我绝不再参加这样的会议!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连同之前四个多月筹备的500多吨千余种各类建站物资,从上海起航,开启了远征南极的旅程。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极,素有“寒极”之称,最低温度达到零下88℃。郭琨一行一路穿越五个风带四个季节十三个极区,于1984年11月20日,到达南极的乔治王岛。他现场说起了那时候队友作的一首诗: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难受。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十个数字,但都代表了那时他们的艰辛和感触。郭琨和他的队友用了120多个小时,把500多吨物资全部运到南极上,尔后又加班加点,几乎是昼夜不息连轴干,仅用40天时间,于1985年2月14号建成了南极长城。

    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像奇迹一样震惊了世界。前苏联站站长听了直呼不可能,因为波兰站建他们的考察站用了三年时间,而中国仅用了40天时间。直到他亲眼看到才相信这是事实。他好奇地问我们的队员:“他们一天给你多少钱?”我们的队员回答说:“我们不要钱也干,你一天给我一万我也给你不干!

    郭琨说,1985年2月20日落成典礼,他们敲锣庆祝,却把锣敲出了一个洞,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郭琨说,喜极而泣。说到这里,郭老流泪了,一旁的董卿也禁不住哭了。

    因为“那一天”,郭琨和他的队友,让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南极高高飘扬,让国感到了自豪,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正如朗读者第33次科考长城站越冬考察队队员所朗读的舒婷的诗《献给我的同代人》中所说的那样,正是郭琨和他的队友,用牺牲和奉献,用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了通行证!

    二. 那一天,安文彬,让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准时升起。

    1997年7月1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十分激动和兴奋的日子,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永远回忆的日子。因为那一天,在外漂泊了156年的“游子”,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因为那一天,紫荆花绽放,五星红旗飘扬,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那一天,香港终于回来了!

    那一天,还有这样一个身影,他与英方代表无数次斡旋只为国争取2秒,誓让五星红旗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准时升起!他,就是安文彬,我国资深外交家。

    安文彬当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是香港回归筹备组的组长,是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总指挥。说起那一天,安文彬热泪纵横。

    那一天,安文彬和英国人就香港回归共进行了二十多轮谈判,其中,单单就要在7月1号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中国国旗,安文彬和英国大使戴维斯谈了16轮,为的就是为国争取那宝贵的2秒。安文彬说,军乐团指挥棒抬起来一秒,落下去一秒,这就是他要争取的宝贵的两秒钟时间。中国人已经等待了漫长的150多年,如今安文彬又为我们争取了短暂而又十分宝贵的两秒。这两秒,是香港回归最长的两秒!

    1997年6月30日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开始。出席仪式的45个国家的政要和4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及中外来宾近8000人全体起立。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主礼台前东西两侧的旗杆上。

    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7月1日0时0分0秒,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冉冉升起。

    为了那一天,为了那一刻,中华民族等待了一百五十多年。

    那一刻,安文彬内心澎湃,自言自语地说:香港,你终于回来了!说起那一时刻,安文彬禁不住热泪纵横。

    让我们向历史的创造者,向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安文彬致敬!向为了心中那可爱的中国,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方志敏先生致敬!向一切用忠诚和热血扛起中华民族脊梁的革命先辈们致敬!

    三. 那一天,我们再一次“走近"了敬爱的周总理。

    总有些瞬间令人印象深刻,总有些时刻让我们将其定格。

    1956年12月的一个星期天,闻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照相馆——中国照相馆,在那一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中国照相馆的创始人姚经才之子姚建中,向我们讲述了“那一天”。1956年12月的一个星期天,时任中国照相馆经理的姚经才和同事张孔嘉正在为顾客照相,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走进摄影室,悄悄挨着前面的顾客坐下。当他们发现总理后,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紧紧握住总理的手,请他先照。然而总理却说:“按秩序嘛,谁先来谁先照么。”轮到总理后,姚经才和张孔嘉显得有些紧张,总理又打趣说:“这是你们第一次给我拍照吧,熟悉了就好了。你们是专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照好的。”在真诚和热情的鼓励下,姚经才按下了快门。正是这幅被总理一生使用的标准像,后来还被邓颖超大姐定为了总理遗像的照片,成了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而更令姚经才感动的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谢,总理还破例将这幅照片的原片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一张照片让被拍者落泪,让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感动。

    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敬爱的周总理总用普通的话语,用看似平凡而不平凡的小事诠释了人民总理爱民亲民的无私的高尚情怀。

    但其实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那一天”都因为它的独特性,被标注在了时光的日历上,它注定了“那个人”是谁。

    难忘“那一天”,难忘那些用大爱书写大写的“人”!

    “那一天”,永远烙在了你我的脑海中,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

    《朗读者》第11期“那一天":让我们记住了“那一天″,“那些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朗读者》第11期“那一天":让我们记住了“那一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d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