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后真相」这个概念,是罗胖在2016跨年演讲中提到的。
这一概念最早的含义就是字面上的 “在真相被知道之后 ”;2004年,美国传媒学者兼畅销书作家拉尔夫•凯斯写了《后真相时代》一书,阐释西方选举政治的新动向;2010年,更有严谨的政治学者把“后真相时代”的政治,定义为选举进程和选举主题几乎与政治实践和民众诉求没有多大关联,而蜕变成个人魅力的选秀和网络红人的争夺;入选2016年年度词汇之后,牛津词典出版方公布 「后真相」,意指“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
不难看出,「后真相」这一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变的。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过:一切都在成为娱乐业,甚至政治已经成为娱乐业。当时他说这句话是为了给自己身份的合法性正名(里根曾是好莱坞的三流明星),但却一语成谶。
如今,选民已经开始演变成粉丝,他们注重的就是候选人的个人形象,即便是丑闻也可能聚集出粉丝,能否吸引媒体关注和热议远比解决国家实际难题要显得重要。于是,胜败的主要因素不是政治家的品德和远见,竞选的核心不是谁的政见高明,谁能惠及国家和民众,而是看你能不能抓住多数选民的感情,哪怕枉顾事实,哪怕信口开河,把对方抹黑把自己描红,只要能“吸粉”就是成功。
这也是特朗普受到追捧的原因,他的口无遮拦、信口雌黄让大家觉得很好玩、有趣,所以大家就喜欢听他说话,并选择愿意去相信他。
在我听到的所有对「后真相」这一概念的解读中,我认为吴伯凡的解读最为透彻。他是这么说的:真相没有被篡改,没有被质疑,只是开始慢慢变得比较次要了,人们不再愿意去相信真相,更愿意相信他们看到的以及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如果出现了与自己想法相反的证据,人们会选择无视这些证据。
说政治,离我们现实生活太遥远,那我们说点贴近我们生活的:不久前的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大家应该还有印象。文中父爱确凿,少有不动容者,朋友圈咔咔狂转,百万捐款也如洪水来袭。然而,仅仅时隔一天,当事者便被起底有三处房产,身兼两家公司法人,结果瞬间遭到万众唾骂,即使后来辟谣依旧不能平民愤。
我们真的心里就这么没底吗?一篇文章可以瞬间引起大家的怜悯,一个被夸大的证据就让当事人遭到了千人指万人骂,难道我们就没有自己的判断吗?这是因为在「后真相」遭遇互联网后,我们对真相的探究热情惨遭滑铁卢,我们越来越不再那么重视真相到底为何物,更看重的是我们看到的东西。这其实也意味着人们忽视真相的警报已经拉响。
「后真相」还会产生另外一个效应:及时反应,然后遗忘。
就去年来说,除了李世石几乎完败谷歌的AlphaGo以及英国脱欧事件之外,最能引起全球哗然的事情当属「特朗普当选总统」这件事了。当媒体宣布一个我们从没听说过的、极不靠谱的人——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时,我的朋友圈瞬间被这个消息刷屏,所有的段子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但现在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大家对这件事就已经变得很淡漠了,现在你再说起这个事儿,别人就会觉得你很奇怪,怎么现在还在谈论这个过时的消息。
即使是「李世石与谷歌的AlphaGo进行围棋人机大战」这件事,当我前两天在一个微信群里提到时,大家都觉得恍如隔世,好像是几年前的事,其实这件事距离现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待眼前发生的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用相机拍下来。当大街上发生抢劫、车祸事件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用手机拍下来,拍完了,这事儿就算解决了。
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并且会呈现出真相的样子,大多数人都愿意去相信它,一旦出现了与自己想法相左的证据,人们会选择无视这些证据。这是后真相时代的一个特征。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将会成为常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