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被赞为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清代时,《红楼梦》就能够在上层社会所流行。之所以流行,源自于作者曹雪芹的身份,曹雪芹是曹寅之孙,而曹寅是康熙朝的传奇人物。
曹寅为人风雅,喜欢结交名士。同时,他也是一名包衣,是康熙皇帝的心腹和密探,为康熙解决财政问题和满汉民族文化融合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回顾曹寅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作为康熙的心腹和密探,他又有何政绩?
1、身为正白旗包衣,成为康熙的心腹
曹家在清朝是包衣,包衣这个词是蛮语,翻译过来就是家奴的意思。当时清军与明朝打仗,明朝很多家族战败,便成为了清军的家奴。
公元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成功攻克了奉天,曹寅的曾祖父与当时的一大批汉人成为包衣。包衣制度是一日为奴,终身为奴,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也同样为奴。
当时清朝还没有分八旗,后来曹家跟着自己的主人多尔衮加入了正白旗。公元1651年,当顺治皇帝将摄政王多尔衮家查抄之后,正白旗就被皇家收编,就这样曹家再次成为了皇帝的包衣。
随后,曹寅的父亲曹玺被升为内廷二等侍卫,内廷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曹玺在内廷这种地方当差,自然就能够接触到许多皇家的人,从而得到皇室的信任。
公元1654年,康熙出生,曹玺的夫人孙氏被选为康熙的保姆。从此,曹家与皇家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
曹寅出生于1658年,比康熙小四岁,因为家庭缘故,他不仅从小能与康熙一起读书,接受良好的文武教育,也因为其娴熟的骑射技巧,能和康熙一起狩猎。而曹寅良好的文学修养,许多汉族文人也愿意和他交朋友。
曹寅之所以能够被康熙赏识,除了曹寅自己的才能之外,还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康熙是进入北京城的第二任清朝皇帝,当时康熙所拥有的并不是一个天下太平的王朝,而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国家。康熙需要有人能够帮助他来缓解民族的冲突,容纳满汉文化,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成功融入满汉两族文化。曹寅的文武双全、博学多才被康熙看中,并委以重任。
曹寅在十六岁时,就当上了康熙的銮仪卫。二十岁时,又被康熙提拔为御前二等侍卫兼正白旗旗鼓佐领。清代初期,御前侍卫和佐领都是十分荣耀的职务。
2、做织造盐政官员,为康熙解决财政问题
公元1690年,曹寅被康熙提拔为苏州织造。两年后,曹寅又被调任为江宁织造。
清朝有三大织造局,分别在苏州、江宁和杭州三个地方。而曹寅一人就担任过两地的织造,足以见得他能力超群,以及康熙对他的信任。
曹寅在江宁织造这个位置上,工作了二十年。织造是独立于朝廷体系之外的官职,直接归属于皇帝管辖。
织造的本职工作是为宫廷制作衣服,但曹寅不仅要负责制作衣服,他还负责采购铜料、管理米价等工作。康熙年间,铜这种原材料日益紧张。而米价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国家大局的稳定。所以,织造一职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曹寅担任江宁织造的同时还要帮助皇帝解决财政问题。
织造的资金来源不稳定,所以历任织造要特别会经营。在价格相对较低时,可以购买或者雇佣员工,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定的差额。但节省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好办法,赚钱往往还需要其他的经济活动。比如向政府机构借入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然后拿出来放高利贷给需要的人。
而且织造这个位置代表着皇帝,还要特别注意好名声。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而挑起民怨。所以,织造一职看起来很风光,但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曹寅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日常的工作,还设计出了让康熙非常满意的龙袍。与此同时,曹寅贩卖铜料和利用米价的波动,也给内务府创造了一定的收入。
正是因为看到曹寅卓越的能力和无比的忠诚,康熙便派他去监管盐政。
当时中国最大的盐场在两淮地区,曹寅成为了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坐上这个巡盐御史职位后,彻底解决了困扰织造方面的财务问题。他每年都从盐政那里挪用一大笔银子,来补贴织造。
当然,曹寅自己在这期间也是有所获利的。《红楼梦》里面的贾府奢靡的景象,影射的就是曹家。
3、成为康熙密探,融合满汉民族文化
康熙任命曹寅为苏州、江宁织造,除了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也有融合满汉文化的目的。
康熙有六次南巡,很多人以为康熙南巡就是为了游山玩水,享受自己的帝王人生。但实际上康熙的南巡主要意图,是为了考察南方社会的稳定性。对康熙而言,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汉人反满情绪一直都在减弱,可即便是这样,康熙也没把民族矛盾问题抛之脑后。因为康熙知道,不论汉人的反满情绪如何减弱,都不能完全被根除。
曹寅年少之时,朝廷曾开博学鸿儒特科,当时一众江南名士汇聚京城。曹寅凭借着自己的文采在江南名士之中立足,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曹寅在江南任职期间,一直在拉拢人心。他与许多文人墨客一起吟诗作对,写下了杂剧《北江拂记》。曹寅还经常举办酒会,请戏子来家里唱戏,大家名流汇聚一堂,这样的事情一度传为佳话。
在曹寅的努力下,江南的满汉文化逐渐融合,汉人的反满情绪也在不断削减。
康熙在第六次南巡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当时的他对政治开始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南方的酷热和湿气,让长久生活在北方的康熙不太习惯。于是,康熙决定以后不再南巡,而是让上三旗的包衣成为自己的密探,曹寅就是其中之一。
据《南京通史·清代卷》记载,康熙曾多次叮嘱曹寅:“以后有闻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
于是,曹寅就开始了他的密探生涯,他成为了康熙控制江南文化和经济的一只手。在《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的收录中,曹寅和苏州织造所上奏的密折就有619件之多,接近康熙收到密折的五分之一。
曹寅不仅要汇报自己的政务,以及当地的政务和琐事,还要监管地方晴雨农情、市况粮价,以及暗查获得的官绅隐私、民众纠纷等重大问题。曹寅的奏折对于康熙中后期的江南官场和民间重大事件俱有报道,比如康熙四十六年的江南盗案、五十三年的江南科场案。
而康熙在回曹寅的信件中,他对于各个官员的用词都是非常直白的。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曹寅就是康熙的心腹,只有心腹之人,才能说话不留三分。
曹寅的密探生涯只做了四年,四年后曹寅突然病重。当康熙得知曹寅的病情,特赐奎宁,奎宁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治疗疟疾。康熙派人日夜兼程将奎宁由北京送到南京,可是药未到,曹寅就已经病故了。
在这短短四年的密探生涯里,曹寅对康熙可谓是尽心尽力。他竭尽地帮助康熙收集各色情报,成为康熙控制江南地区最得力的一只手。
曹寅死后,康熙依旧让曹家人当任江宁织造,不单单是为了填补曹寅留下来的巨额亏空,更是为了让密探这个工作得以延续。但非常可惜的是,曹寅后代的办事能力一般,远远低于康熙的期望值。因此,曹家在康熙那里逐渐失宠。
即便如此,康熙也没有抄没曹家的家产。只是在康熙死后,尤其是大清的后期,曹家因为没有能人重整家业,而不得不在政治洪流中落了个抄家的命运。
回顾曹寅的一生,他虽身为包衣,却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康熙的心腹。稳坐织造位置,还担任过盐政,不仅解决了康熙的财政问题,还成为康熙的密探,和满汉融合的推手。
曹寅的一生可谓是顺风顺水,他从少年时期就受到了康熙的青睐,一直到病故那天,还享受皇帝的恩宠。这一切都得力于曹寅文武双全的才能,由此可见,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没有这一身本领,即使拥有厚实的家境背景,也未必能够得到皇家的赏识,和官场仕途的青云直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