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随笔散文
彼岸的你啊,我们何时才能相遇?

彼岸的你啊,我们何时才能相遇?

作者: 慢读漫赏 | 来源:发表于2017-12-16 05:22 被阅读0次

    杨绛先生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然而,当信息技术飞转的车轮裹挟着我们在阅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能从容地在阅读中去遇见彼岸的自己?快节奏的生活常常催逼和挤压着我们,使得我们的阅读日渐功利化。

    我们满足于对信息的获取,却错失了悠然地品味。我们似乎每天都浸泡在知识的海洋里,但临到夜幕的时候,依然平息不了内心一无所获的焦虑。为什么我们不经意中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因为“林花谢了春红”,我们的脚步匆匆,太匆匆!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我的耳旁总回响着米兰•昆德拉的追问。慢,渐渐被我们遗忘甚至舍弃。殊不知,哲人尼采曾自况为“慢读之师”,葡萄牙里斯本有一座最美的书店——“慢读书店”。

    “慢读”,是对崇尚“快快快”的社会潮流的一种优雅的逆转。慢慢读,欣赏啊!在书籍的天地里慢步前行,我们将在彼岸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可是,我们该如何找回那久已失传的“慢的乐趣”呢?是时光的留步、眼光的停留、节奏的休止、速度的降减吗?可是,当我们捧着书本静静坐下的时候,我们依然不一定能与久违的它重逢!

    慢读,漫赏,不仅仅是时光的缓步,更是心灵的舒展驰骋;不仅仅是眼光的摩挲,更是情感的流连复沓;不仅仅是节奏的纡徐,更是思维的往复迁延;不仅仅是文字的私语,更是精神的丰盈充实。慢慢涵泳,只觉岁月静好;自由品赏,更添优游从容。

    慢读,应该有读好整本书、读好一个专题的耐心。

    去年,我趁着没课的时候,抑制不住自己强烈的好奇心,跑进了吴泓老师的课堂。我庆幸自己终于有空闲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揭开我神往了很久的“专题阅读”的神秘面纱。多媒体室里,学生正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慢慢遨游:有的捧着原典咀嚼,有的在“吴泓工作室”的博文中看推介资料,有的在欣赏电视剧,有人在整理阅读心得……吴老师有时会集中介绍专题阅读的安排,有时会在电脑前编辑专题阅读资料,有时会捧着书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有时会在孩子们中间转转,解答他们的疑惑,指导他们写作阅读心得……

    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我读完了周汝昌的《泣血红楼——曹雪芹传》、樊志斌的《曹雪芹传》,了解了曹雪芹的生平;读完了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启功先生注评的程乙本校注版《红楼梦》,从不同版本的异同中感受到了红楼梦创作之艰辛与严谨;阅读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冯其庸的《石头记脂本研究》、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白先勇的《细说红楼梦》,从不同红学家的评论中领略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还阅读了吴泓老师博文中定期推荐的红学研究家的多篇文章,体会到《红楼梦》的时代意义和难以穷尽的魅力。

    一个学期,我就在红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陶然忘我。我想,如果我不曾走进吴泓老师的课堂,那些时间我将会怎样度过?被琐事牵绊,被忙碌催促?时间走了,就是走了啊!我们往往会有很多借口和退路,让自己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看似充实无比,但静言思之,却又仿佛一片荒芜!想一想,能以一个学生的模样,重新沐浴在书籍的阳光里,该是何等的灿烂!感谢这一年的听课时光,让此岸的我重拾了慢读的乐趣!

    我们身边这样的慢读者又该有多少!深圳的杨玉英老师曾说,二十几年来,真正让她爱不释手的是《论语》,更令人感动的是,她又以自己对《论语》的挚爱和钻研,滋养了更多的人;湖北的王佑军老师给我们评课的时候,无意中说,他的枕头边永远放着《水浒传》,翻来覆去地读,真真是“三更有梦书当枕”!是啊,每一本书都沉淀着生活的滋味,都反照着历史的倩影,都回响着文化的低吟,慢慢徜徉,何处不是风景呢?

    慢读,还应有读好一篇文章、一处字句的慧心。

    每每捧起一段经典文字,内心总是很容易为之震颤。也许我们的心灵经不住凡俗的疾风的磨砺而变得日渐粗疏,但慢读,会让我们细腻的触角重回柔软。

    常常有学生问我,读什么书可以提高成绩。学生的眼界被高考遮蔽了,阅读在他们的世界沦为了换取分数的筹码。明明是精神的沃野,却被他们踩瘪,成为一张高考考场的入场券!明明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的结晶,却往往被数理化无情地碾压,甚至要被外来妹英语挤得几近无处容身!“读什么书?”这个问题真把我推向了两难处境!我眼前的这个孩子,分明是连语文课本都不曾细细品读啊!

    与其翘首他山石,何不慢读眼前书?

    只要我们留有一份慧心,哪一处文字又不能引起自我的观照、视域的融合?于是,在课堂里,我总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慢步文本,从字里行间去苏醒他们对文字的敏感。

    有时候,我们只是细细地咀嚼一个字眼。记得和孩子们一起读《鸿门宴》,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不禁为之回环往复:项羽为什么大“怒”?一“怒”沛公将夺取关中王权,自己身为诸侯上将军,屡建战功,王权却要旁落他人!二“怒”沛公欲使“子婴为相”,自己和秦有国仇家恨,如何不怒!三“怒”沛公欲尽有珍宝,自己北上救赵的赫赫战功竟然化为乌有!项羽一“怒”,喷涌出了项羽向往关中王权、诸侯臣服的政治理想,彰显了他重情重义的价值观,也暴露了他居功自傲的性格。不经一番细磨,这“怒”可能不过是一个字眼,或者是一种情绪,从学生眼底闪过。我牵着孩子们思维的衣角,在这里迁延顾步,让一个气可盖世的项羽从文字中鲜活起来!

    或者,我们会悠悠地涵泳一个句子。《鸿门宴》中刘邦三次说到“为之奈何”,学生说,这是刘邦的口头禅,刘邦胆小如鼠、没有主见。面对政治风云,刘邦到底“奈何”为之呢?我们在文中逗留一番,就能解开“奈何”的真正作为——为寿,约为婚姻,起如厕,令张良留谢,脱身独骑……这个“奈何”分明不是没有主见,反而是处惊不乱、深有谋略。

    又或者,我们浓浓地朗读一种句式。冰心先生的《我的家在哪里》的第5段罗列了自己居住过的11处居所,我觉得这段文字句式的运用很值得吟咏:语言的形式从短语到单个词语,字数由多到少。这种形式的变化必然带来语言内在节奏的变化,我们稍稍一朗读,就能感受到语言节奏由慢到快,而作者奔波各地的艰辛与忙碌就在这种节奏的加快中流淌了出来。

    慢读,读标题,读标点,读起伏,读跌宕,读留白……每一处文本都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空间,让我们享受这样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可以读他人,也可以读出新生的自我;我们可以读情感,也可以读出厚重的文化。

    Malcolm Jones在他的《慢读:快速世界的一剂良药》中这样来阐释“慢读”:

    “一种鼓励我们给生活刹车的轻松的——或许可以说是从容的——运动。”

    我们期许着,有更多地人经由这种轻松与从容,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慢慢读啊,欣赏啊!在静好的岁月中与自己相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彼岸的你啊,我们何时才能相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kj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