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罗素可爱的一面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且,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罗素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
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
在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而后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
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
1970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
除此之外,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
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
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罗素关于人生与衰老的观点更是甚为可爱:我吃喝均随心所欲,想睡就睡。做事情不考虑是否有益健康,只要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又都恰当适宜,我根本不必担心衰老。
当然,有时候人会陷入一种错觉,这一切确实过于盲目地乐观了,尽管常言道,与其误于绝望,不如失之希望。
因此,罗素在自己的社会哲学中融入了神秘主义与情感,而这两者正是罗素在讨论形而上学和宗教问题时所坚决抵制的。
此外,罗素的经济和政治理论缺乏假设时的严谨细腻以及面对公理时的怀疑态度,而这些曾让他在数学和逻辑领域颇为自得。
对逻辑的追求以及对“完美甚于生命”的热爱激励着他勾勒出一幅壮丽图景,但这一美景与其说能够切实地解决人生问题,不如说给予了平凡世界以理想化的慰藉。
比如,如果有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艺术受到的尊重远远超过金钱,那真是可喜可贺;但是,只要国家在自然群体选择的变迁中依照经济实力而非艺术实力兴盛衰亡,那么,存在价值更大且能赢得更多赞美、更大奖赏的便是经济实力,而非艺术实力。
艺术只能是从财富堆中开出的花朵,它无法替代财富,正如先有美第奇家族,才有米开朗基罗一样。
但是,对罗素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我们也无须继续吹毛求疵,因为罗素的亲身经历已对他进行了最为严厉的批评。
在俄国,他目睹了人们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付出的努力,然而,那里的社会改革试验遇到的重重困难几乎毁灭了罗素的信仰。
他还失望地发现,俄国政府不肯为民主制度冒一丝风险,而罗素原本以为,民主制度就是自由哲学中一条不言自明的公理:那里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压制以及对宣传渠道的绝对垄断和蓄意利用令罗素勃然大怒,但当他发现许多俄国人依然是文盲,内心竟感到一丝欣慰——在这个报纸受政府补贴的时代,阅读能力妨碍了人们获得真理。
罗素还惊讶地发现,土地国有化早已被强行地(虽然纸上不这么说)改为私有制,他也渐渐明白,根据当时的形势,人民绝不会认认真真地耕耘、善待土地,除非他们能够将土地以及他们为土地付出的辛劳传承给下一代。
“俄国似乎正在向一个更为庞大的法兰西、向一个自耕农大国转变,古老的封建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
此时,罗素开始懂得,这次戏剧性的转变连同伴随突变的舍身捐躯、英雄气概,原来只是俄国的1789年。
或许,在中国执教的一年里,罗素要自在许多。
因为相比之下,中国的机械化程度不高,生活节奏也更慢,使人可以坐下来静心思考。
而在他俯察人生之时,人生似乎也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这位哲学家获得了全新的视角。
他发现,欧洲只不过是一片更广袤的大陆、一个更古老——或许也更深刻——的文化伸出的伪足,他的所有理论、演绎推理在这个泱泱大国面前转眼间化为谦卑的相对主义。
罗素的体系开始松散,正如他自己写道:
我开始认识到,白种人其实并非我先前设想的那样举足轻重,如果欧洲和美洲在战争中自取灭亡,也不意味着人类的毁灭,甚至不意味着文明的终结。
世上依然会有数目可观的中国人存在,且从诸多方而来看,中国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国家。
它不仅人口众多,文化强盛,其国民的智力也卓尔不群。
据我所知,除中国以外,世上已无其他文明拥有如此开阔的胸襟,如此脚踏实地、心甘情愿地面对现实,而不是试图将现实扭曲为特定的模样。
从英国到美国,随后又到俄国、印度和中国,如此颠沛流离,还要使自己的社会哲学思想保持原样,的确有点儿困难。
这次经历让罗素懂得,他的公式容纳不下如此广大的世界,或许,世界太庞杂、太沉重,想让整个世界朝着他心中的目标快速前进,谈何容易!
更何况世上有如此纷繁的人性、如此迥异的目标!
如今,罗素“更老练、更明智了”,时间以及充满变数的生活使他变得老成持重;他依然深谙源于肉身的一切苦难,但他开始以成熟温和的态度面对社会改革的困难。
总而言之,罗素是一个可爱的人:精通最为深刻的形而上学和最为微妙的数学,但说话朴实直白,他的语言清晰明白,然而只有诚恳者才能驾驭;他耗尽情感,将自己沉浸于思考中,却时时抱着同情之心给世界以温暖和光明,对人类充满了近乎神秘的柔情。
他不是大臣,但必定是一名学者、一位绅士,与某些满口基督的基督徒相比,他更为虔诚。令人欣喜的是,罗素依然充满热忱和活力,生命的火焰在他心里熊熊燃烧。
且,谁能预料到,在下一个十年,罗素会从幻灭中重生,变得更为睿智,使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立于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列?
如此可爱睿智的罗素,值得拥有他所应拥有的一切。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