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重庆的天气太热了。清晨,太阳就开始在空气中散发热气。不一会儿就开始熊熊燃烧,把所有的花草树木、人畜猫狗,山山水水,把整座城市都紧紧拥抱在它赤热发烫的怀中,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从北京返回,立即感受到故乡那份让人受不了的热情欢迎。回家巳经整整十天了,本指望太阳公公稍稍退一点高烧让我们喘口气,可它就是不肯。于是,我也像绝大多数重庆人一样,每天依赖着空调度日。我早已退休,不必冒着酷热去上班,这是我的福气。而且我的住处还临山,比别处要低两三度。但即便如此,这几天也让我烦躁不安,感觉酷热难忍,不想出门,不想做事。我这个极难叫外卖的人居然也叫上了外卖,以免除我的卖菜做饭之劳。
每天基本呆在家里,仼由屋外的阳光白花花的如水流动。好在我房子的另一侧是南山茂密的森林,虽然树叶也被太阳照得亮晃晃的,但毕竟是一片绿色,也好歹让人稍感一丝宁静。
有个朋友问我,你每天一个人呆在屋子里觉不觉得闷啊。"不闷",我回答"还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这不,上午一过,下午就到了,睡个午觉后没多久就该吃晚饭,吃了晚饭不久就又该睡觉了!"还有让我十分沮丧的是才一眨眼,2024的上半年就过去了,如今连七月份都快过完了。再一眨眼,就是中秋、国庆、圣诞、元旦、新年。于是我们就将迎来了2025年了哟!哎,我多么想这日子停留下来,或者,尽量过慢一点,让我不至于向八十飞奔而去!
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感觉十分惬意,我慢慢地享受着这一份舒适与安静。有时,真的安静得像我一首诗中所写"连一根针落地,也是多余的啊" 这一股静谧和清凉犹如小溪从我的心上流过,带给我慵懒的星星点点的回忆。或者,无所思也无所想 "就这样在时光中慢慢地摇去"。很多时候,我身边的伴侣是音乐。我喜欢听一些著名的演奏家演奏的名曲,如阿根廷钢琴家阿格里奇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李云迪和俄罗斯钢琴家伊万.贝索诺夫演奏的肖邦《第一敍事曲》,葡萄牙钢琴家皮尔斯演奏的德彪西的《月光》还有多个钢琴家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等等。有些曲子我会找不同的版本来反复聆听,感受不同演奏者那颗悸动的心。有时我情不自禁地深深"沦陷"在某一个人的演奏中难以自拔,比如皮尔斯演奏的《月光》。夜晚,月光似银白色的流水从她的指间轻柔地倾泻下来,铺滿我这间静悄悄的小屋。我的心浸润在美妙的乐曲中,于是,有些诗句就飞进了美丽的月色之中。我时时要问,这世间,怎么会有这么美妙的东西音乐啊!这么动人心弦的音乐是怎么写出来的哟!哎,不可思议!
在炎热的时日,还有另一个打发时光的好途径,那就是看好看的书。前段时间,我买了李娟的两本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我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她写的生活场景及人和事都在我们所熟悉的范围之外,很有新鲜感。而且她的文字朴实又奔放无羁,有些描写非常逼真和细腻。她的确是一个独特的散文新高手,充滿青春活力。另一发现是贾平凹的散文集《万物有灵》。说实话,我从来不喜欢贾平凹,就是因为多年前看过他的《废都》。我并没有仔细阅读,但他那露骨的性描写让我十分厌恶,于是给我留下坏感,再也不瞧他的东东。这本《万物有灵》是在清理旧书时自己冒出来的,我都不知是多少年以前买的了。翻开一看,咦,清爽!全是写的树木花草,星星月亮,老人孩子之类的平常事。但文笔极其优雅细微,完全与《废都》不一样,就像不是一个人写的。我这才知道贾平凹的确是个文学大家,我不能以一本书的喜好去评判一个人。这段时间在网上买了不少书如梁实秋的三本散文集,美国作家琼.狄迪恩的《奇想之年》,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特别的猫》,盲人音乐家吴晶的自传等等。我这专注力不夠的人喜欢同时读两三本书,这本看看,那本翻翻。喜欢的就多看,不太喜欢的就放在一边。在阅读中时间也过得特别快,也不会让你感到寂寞,因为你与书中的人和事发生互动了。
时光在寂静中慢慢流淌,那股舒展、那股宁静在滋润人的身体和精神。在嘈杂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就像一根根向外发散的线条,没有次序,杂乱无章,甚至是一团乱麻。而在宁静中,身体和精神都是井然有序,排列有致,甚至优美的图案。静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与善也紧密相连。
当然,我也渴望有时的聚会和热闹,那是对能量的另一种补充。但这不随自己的意志把握,要随机缘。我很珍惜与亲人朋友们的相聚,有时也羡慕那些夫妻双双把家回的朋友们。但我深知命运由天所定,所以安于自已的现状。
有帖子说,人要学会独处,要学会享受孤独,我认为很有道理,因为越是步入老年越有可能面临孤独的最终结局。既然如此,还不如早有心理准备。至于我,由于命运的安排,很早就置入这一境地了。本也有自怜,但随着事时渐长,我反而觉得这也并非坏事。我愈来愈安于寂静,愈来愈享受寂静。于是就冒出:寂静 是一种滋养这发自内心的念头。或许,有人会说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说不吃葡萄好些吧!晚安!
明琼菊子
2024.7.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