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00字,推荐阅读时间5分钟
相信很多朋友们有过这样的困扰:
不管手头在忙着什么事,都会不自觉想吃东西;而一旦开始吃东西,就停不下来了。长久以往,别说减脂,保持现有的身体状态都很难啊!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呢?
很多朋友认为,“既然我这么想吃东西,一定是因为胃里空空的”,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管不住嘴”并非因为生理性的饥饿(Physical Hunger),而是出于心理性的饥饿,即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
我们先来看几个你绝对不会陌生的生活场景:
和朋友一起逛街,近乎程序性地买一杯奶茶或其他饮品…
某个无所事事的午后,翻箱倒柜找吃的,亦或是打开各大外卖APP…
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好气啊!我要化悲痛为饭量!
以上种种,都是情绪性进食的表现。
什么是情绪性进食?
因为饥饿以外的原因产生食欲,通过进食来安慰自己、抚慰情绪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情绪性进食。有情绪性进食问题的人,会在情绪的刺激下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进食冲动,无论是开心或是难过,都会采取吃东西的方式来鼓舞、延长、减少或是避免自己的情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食物化身成填补某种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是单纯为了解决生理性饥饿。
当然,大多数人都会有轻微的情绪性进食行为,或庆祝,或慰藉,无可厚非。但是,长期的情绪性进食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失控感——你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吃东西了,甚至吃什么、吃多少也都由着情绪走。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只要出现情绪波动就会习惯性地吃东西,那么,食物可能已经成为了你面对情绪波动的首选应对机制。
为什么会产生“情绪性进食”?
1. 大脑是“帮凶“
心情不好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各种高糖、高脂、高卡路里的垃圾食品,比如烧烤、炸鸡、奶茶、冰激凌薯片等等。研究发现,进食此类高糖高脂的食物时,大脑会释放一种类鸦片活性肽。而这种类鸦片活性肽,恰恰是可卡因、海洛因的主要活性成分。即,经常情绪性进食各种高糖高脂食物,很容易使你的大脑”上瘾“。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带来的舒缓情绪的功能只是短暂性的。但经常食用各种垃圾食品,却极易导致营养不良、肥胖等健康问题;面对一个越来越胖、感觉越来越差劲的自己,情绪性进食一触即发。在这场恶性循环中,大脑便成了”帮凶“。
By the way,难道心情好的时候就不会吃垃圾食品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心情好的时候,没有负面情绪消耗大脑的认知资源,人们会更健康、更理性地选择的食物。
2. 压力
其实这也是现在许多都市白领“过劳肥“的原因。工作或生活压力大时,大脑中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分泌会上升,而皮质醇的大量分泌会导致大脑不断发出警告”你需要超多的能量来补充体力以对抗各种压力“,于是,一种对高热量食物的生理上的渴望感应运而生,情绪性进食随之而来。
3. 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一个观点,在婴幼儿时期,人类最先追求的是一种口欲的满足,母乳是生命的源泉,而“哺乳“这个动作是婴儿与母亲最重要的互动,人类在婴儿时期的安全感由此而来,即从嘴里获得。
心理学家Jonice Webb指出,在童年曾遭遇过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的问题。 而这种安全感的获得机制会在潜意识里存留下来,即便长大后,当人感到焦虑、不安、忧伤、愤怒的时候,总想吃点什么东西来缓解一下。情绪性进食由此引发。
4. 情感忽视(Emotional Neglect)
当一个人的情感需求长期不被父母、伴侣或朋友待见和接纳时,很容易产生一种空虚感;长时间的空虚感很容易与饥饿感混淆,使人产生一种错觉——把胃填满,心理上也就满足了。当吃东西成为人在空虚时的下意识行为,食物就很容易成为情绪的主要应对机制了。
5. 唯一的出口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都是从别人安抚自己的方式中,学到自我安抚的技能的。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妥善地管理、疏导自己的情绪,在一些消极的情绪出现时,“食物“作为最为唾手可得的工具,很容易就成为应对情绪变化的唯一出口。甚至,即使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也很难停止这种行为,因为他们找不到其他出口。这种情况下,就更难以控制自己、科学地进食了。
说到这里,你肯定知道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吃东西了吧。那么情绪性进食有木有什么应对方法呢?当然有啦!小编这里先卖个关子,我们下期见哦!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与健康生活相关的内容
别忘了长按下面的
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相关阅读:
营养|运动基因检测|营养指导|健康管理|母婴营养咨询|食物不耐受检测|···
深圳七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七感
您的精准营养 | 运动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