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说:“你读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多,就越聪明。”谁说这不是个真理呢?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教十几年,听过无数次讲座,每一次的学习,感触最深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业内大咖,都有一个共同点——不间断地大量阅读。
是的,他们都有“大量阅读+写日记+运动”的好习惯,虽然我没有践行所有,但这些年,我方方面面的失败不断指引着我去阅读,直至现在才拥有了阅读的习惯,如今,读书这件事仿佛如呼吸一样形成了自然,书里的内容,也好像有了某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它们改变着我认识的深度,思考问题的维度,解决问题的力度,以及追寻快乐的广度,阅读,正静悄悄地受益着我,以至于我刚刚才发现自己的一个特点,逢人,就会有意无意地劝说他们去阅读,还头头是道地摆出许多理由。
我是一个小学老师,自然想让我的徒弟们成为名富其实的实实在在的读书人,像我一样受益于书中智慧的同时,也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咖,拥有一项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的能力,这是我搞教育的理想。
然后,生活中,我时常会听到很多家长朋友报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你要是站在他们对面,绝对能他们被紧促在眉宇间“沟壑”吓一跳,仿佛里面瞬间会蹿出个什么怪物似的,然后与那张验上正在发生的狰狞好好撕扯一番,来自对方扑在而来的冲击,你只想火速逃离,的是什么导致孩子们不爱阅读呢?
孩子自身的性格问题有,但最重要的首先与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不爱读书的孩子,父母大多不是读书的爱好者,当然也有例外,毕竟是个例。
在我们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能做到每天读书,我发现,凡是这些读书的孩子,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的课外生活中,都显示出超常的能力——这些理解、表达、思考、想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形成了一个增强回路,看着他们越来越聪明的状态,我由衷地开心,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孩子,资质平平,好像所有的能力在前者面前,他们这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现象严重到无药可救,实际上是学习的内容不断增加增难,他们的确跟不到,就像一个刚刚会走的婴孩,是理解不了骑自行车的人为什么那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甚至看不懂自行车是什么,如此,三分之一的孩子们就在缓慢的前行中浑浑噩噩,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独自沉沦,我观察和了解过这部分孩子,他们均没有阅读的好习惯,有的甚至连课外书都没有,再深入了解,这些孩子大都家庭特殊,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没文化且年龄大,有的留守在家,跟着不懂快手是什么的爷爷奶奶住,面对他们,我曾经想过自费给他们买书,但即便如此,根本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因为在现有状态下,在家中,他们根本形不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么办呢?
改变不了他人时,我只有改变自己,我要尽我所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增强阅读的仪式感,通过读书分享会,讲故事比赛等形式达到对阅读的正向反馈,让“太有趣和成就感”在孩子们心田里生根发芽,助力他们自己向着好的方向不断迈进,最终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怎么做呢?
成立小组图书馆——每个小组以组长的名字作为前缀,形成一个每个成员都有归属感的“某某图书馆”,然后收集自己家中闲置的书,也可以新购,编号并入馆,接着设置岗位分工并完善各类资料和制度,尤其明确处罚细则,如若因没能及时归还而导致书丢了,必须在没有任何理由和条件下为所借图书馆新购三本书。总之,我要实现让每个图书馆的孩子,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是图书馆的主人,最后就是两个字——运营。
想法只有行动了才会形成事实,说干就干,今天,我召开了小组会,布置了相关任务,然后组长又召开了组员会,我们一起首先去解决书架的问题。
就这样,二年级四班开启了快乐阅读之旅的第一步——建立小组图书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