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继《文化的基因》一文所记录的内部文化重构的设想,部门中文化社及文化活动也营运而生,并通过内部公众号积极传播。我们原本平静的跑步群,也被内部文化建设的浪潮和跑步大神的加入激起层层浪。文化社公众号的负责人最近一直在催着我写一篇“跑步社”(我们悦跑圈的群名已经改成了悦跑悦快乐)的文章,以便推广宣传。
跑群兴替
悦跑圈的跑步群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时我们4个人都在跑步,一拍即合每个人定了个总部标就建了群。为了一起跑步,当时还定下了每周跑步的目标,以及定期约跑的规则。在建群后最初的几周,大家跑步的激情高涨,其中两个还一度认为周目标有些低,要提高每周的跑步目标值,最终还是被我拒绝。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够维持一周三天,每次5公里以上的跑步,先坚持跑起来就可以。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目标不在乎一时的高低,及时相对较低的目标,能够长久坚持,也能够积累起足够的量。2个过后,群里跑步的脚步声渐行渐远,中间甚至安静了几个月。
直到最近,文化社的兴起,几位有兴趣加入跑步军团的同事加入,又从外部拉了两位跑步达人,逐渐把群里的小伙伴们激活。新的群规则起点甚至比之前还低,要求是每周至少三次,每次3公里以上的跑量,但增加了未完成任务及排名垫底的红包成长机制。在机制和达人(每个月300公里的跑量)激励下,12个人中,7月跑量超过80Km的超过5个,这足以说明基础的规则并不是那么重要。
建章建制
跑步群的建立源于个人兴趣与需求,即便中间停摆,到现在重新开张,建群的宗旨没有变过。随着人员不断增加,我们也考虑将跑步群按照社团建制的方向发展,更改群名成了第一项工作,经过内部头脑风暴,最终产生“悦跑悦快乐”。这也是我们基于兴趣,快乐跑步,快乐运动的向往,又有谐音越跑越快乐的意思,坚持跑下去会更快乐。除了队名,规则的重新定义,内部还自定义了队长、副队长,承担群规的执行监督的责任,以保证群里每个人都能够活跃并参与。
我作为被动推荐的队长,肩负起调动大家积极性的职责,最开始为了吸引注意力,主动把规则和红包结合在一起,进群之后就沉水的同志,让我每次红包都有结余。后来在同事的推荐下,使用了微信小程序,可以试试分享排行榜,数据可视化,于是一个一个邀请加入排行榜,各个击破全部拉到榜上。虽然有了实时排名,第一周的参与度并不理想,用惩罚肯定是没有效果的,与快乐跑步的宗旨也不符。于是我也像周更小伙伴一样,挨个私聊,直至每个人都承诺下周开始跑起来,我也在群里将这些暂不参与当周排名的人员在群里给了豁免权,就这样逐渐开启了榜单内全员跑起来的浪潮。
跑步的思考
贵在坚持。新的跑步规则标准看似很低,所有人完成都基本没有困难,为什么我们没有增加难度?因为我们希望一直跑下去,简单才能有信心坚持更长久。任何简单的事情、简单的规则在时间长河里不被湮灭,它也一定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我前面说的月跑量在300Km的大神,是一位交大的教授,已经坚持跑步10年,平均每天10公里,极其自律。
专业主义。上周日一起相约晨跑,在聊到跑步速度的提升时,大神又给我们普及了配速与心率的知识,他认为我们要合理利用人体这台精密仪器,合理使用心率的空间,每次跑步如同汽车从一档到五档,能够让身体逐渐适应高档位时的心率,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既然训练了,就要不断提升效率,在低水平上的持续训练只是浪费时间,必须要不断精进提升自己,才能达到训练的意义。
跑步之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有些处于减肥,有些为了增强体魄,有些为了刷一下数据,但如同工作一样,跑步也可以很专业,跑步也能够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让我一起坚持跑下去,向自己的跑步目标迈进,加油!
《跑步小记》
Wednesday 08/04/2021
简书 2021/0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