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2日(6):江苏苏州·寒山寺
来到城西枫桥镇附近的寒山寺,我们立即被其不凡的气势所吸引——高大的松柏间,一弯两三层楼高的石砌拱桥江村桥卓立河上,石缝间丛生着青枝绿藤,水潺潺地流着,带去两岸人家多少悲欢的往事,大约也千百遍地述说着“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商旅故事。
寒山寺照壁及江村桥(枫桥)·留影(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但既然是枫桥镇,总得有枫树吧,秋枫是末到深秋还不见红,还是我们不认识枫树呢?反正,我们没有红枫染林之眼福。在枫桥桥堍与山门之间,立有一琉璃瓦檐的黄色照壁,上书“寒山寺”三字,其壁后便是寒山寺了,山门两旁两棵古樟,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
【相关链接】寒山寺,创建于梁天鉴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这座古寺其初不甚有名,到唐代诗人张继写了著名的《枫桥夜泊》诗句后,寒山寺的钟声随着张继传扬海内,位列中国十大名寺之一。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寒山寺(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进入寒山寺,顿觉耳目一新。但见松柏参天,藏以小巧工整、玲珑对称的寺庙,白玉雕琢而成的围栏,观之极为雅致。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在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瞧,一个木菩萨双手合掌盘坐在搭起的木架上(而非莲台),却无首无衣!原来,这是一个正在制作的菩萨,木匠高居其上,正挥动木锤凿刻呢。
寒山寺江村桥(枫桥)·码头及铁岭关楼(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上图枫桥旁的城楼为古代铁岭关遗址,城楼上书“御寇安民”四个遒劲的隶书。
明嘉靖年间倭寇为患,甚至留窜到了姑苏城。为了抗御倭寇,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城郊筑关设防,铁铃关即其中之一,因为在枫桥一侧,故又名枫桥敌楼。
铁岭关楼(本文作者摄于2005年)寒山寺外古运河(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铁铃关下垒石为基,四面甃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列孔发矢石铳炮。清道光年间曾将上层改建为"文星阁",后来阁楼颓毁,下部关台拱门也年久失修,雉堞、女墙、射孔等都已无存。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几次小修加固。1986至1987年大修,加固关台拱门,重砌雉堞,并于其上建单檐歇山顶单层楼阁三间,大体恢复清代规模。关门内南北壁均辟大小拱门各一,内砌登关砖级,并有藏兵和存储武器的空间。与铁铃关同时修建的还有木渎、葑门两处敌楼,但这两处均已无存。铁铃关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抗倭遗迹。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夕阳西下,寒山寺披着金辉,渐渐消逝在我们脚下大路的另一端,我们只能在想像中玩味《枫桥夜泊》的韵味了。
做诗一首:
《寒山寺》
渔火江枫不见愁,
枫桥笑对寒山楼;
唯有姑苏钟瑟瑟,
千年不断声悠悠。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12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