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功的方法并不难,但是我们却无法坚持下去
我们太过于相信知识,让纯粹的理论知识过多的影响了我们的思绪,导致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开始做之前,都在我们的思维当中形成了一道墙,我们自己把自己禁锢住了,所以我们会感觉凡事都太难,这也就是所见皆是自我。
我们可以纵观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在早于我们一代的人,或者前几代的人,他们没有读书的机会,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干农活和做工作,所以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他们特别渴望学习,后来只要一有学习的机会,他们肯定会紧抓着不放,这样的学习是最为有成效的。
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进入学校课堂学习,是因为我们父辈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她看到他的同意,被人通过读书学习而改变了命运,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能够通过读书学习来改变命运,因此从小到大,我们更多的学习方式是坐在课堂当中,听老师给我们灌注知识,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这一些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读书学习,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认得几个字,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一些知识,而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很多知识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只有培养了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才能够在未来有能力去面对不同领域的知识。
但是在我们小的时候,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根本不明白这些,所以我们以为读书就是为了认得几个字,就是为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然而在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学的内容早已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就以为自己所学的内容完全是没有用的,然而并非如此,他们增加了我们的学识,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只把自己据线与学习一些书本上面显而易见的知识,而没有看到我们学习背后的本质,那么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局限在了事物肤浅的的表面,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更加的高瞻远瞩,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能够把自己的学习做得更好。
如今返回来看,更古不变的学习方式依然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以此循环往复。这是实践论,也可以说是认识论,也可以说是总结论。
认识到这个之后,我们就应该抛去没有用的情绪,就像一棵树一样,就像一棵植物一样,就像一颗麦苗一样,有水的时候有营养的时候,就奋力的去吸收营养,用在自己的成长之上。无论是风来了,或者是雨来了,我们都依然接受。我们不因为风来了,雨来了,就不成长了。如果我们能够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会发现,如今的我们肯定会比曾经的我要做得更好。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如今的年轻人总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后来她又说,没有人生阅历,是读不懂书的。如果按照逻辑来推理一下,也就是在说,如今的年轻人总是想得太多,而不去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也可以说是,凡是我们只是动脑子去想,而不是用我们的双手去行动。想的再好,如果我们不付诸于实践,那么都是空想。
根据我们自身的成长感悟,再结合一下前人所留下的话语,我们会发现,谁也不知道未来将走向何方,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先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些事情,然后再慢慢的进行修正。所有的路都是前人摸索出来的,没有一条路是凭我们的空想就可以得到的,而摸索出来的每一条路都充满了鲜血和汗水。
所以,如果我们学了很多的知识,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明了,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如果我们怀着好逸恶劳的思想,那么我们终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能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勤劳的去实践,在实践当中去发现去认识去总结,然后再慢慢修正自己的思想,修正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能够一点一点的,发展的更好,这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