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81248/e93c70ec0a56cbc9.jpg)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渣,比如上学的时候,数学从来不及格,除了语文,我的学习一直感到很费劲。特别是数学,如今都还是我的噩梦。
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我就会犯怵,遇到计算或者需要思维逻辑的工作,我就会紧张,因为它们涉及了数学。我的很多自卑感也与数学息息相关,即使不是纯粹的数学难题,但是面对问题的时候,总感觉自己没有底气。看似与数学没有联系的难题,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数学真是我的克星。
我每次提起数学就来气,会把问题归咎于爸爸对我的教育,小时候爸爸辅导我数学的场景让我刻骨铭心,因为他成功的让我厌恶了数学,甚至是害怕数学。
我一直以受害者的角色来看待数学,爸爸错误的教育方式让我厌恶数学,这是事实,可是我自己愿不愿意从受害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却是我的问题。
假如我的心理年龄一直停留在受害者的阶段,那么我与当下就是割裂的,怨恨和指责不但对我没有帮助,反而成为自己不肯改变的借口。那么觉察到了自己的意图,我能做什么呢?第一步是重新定义这个行为。
那么要怎么重新定义呢?我首先要回到那个场景中,带着觉知,看看当下发生了什么。当我作为观察者,会看到爸爸辅导我的数学作业时,一开始他是心平气和的,他问我理解了吗?我摇摇头。爸爸接着讲了第二遍,第三遍,让我把算式写出来,可我还是不会写。爸爸开始失去耐心,话音越来越高,最后变成吼,吼的同时还配合了拍桌子的动作。
我“看到”自己瑟瑟发抖,害怕的不敢出声,更不敢哭。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再次回顾当时的情景,我看到了爸爸的无奈,看到我无法理解他的讲解,他其实很受挫,他不理解这么简单的题怎么就讲不明白呢,可是他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所以他的情绪来源,看似是我激起的,可更深层的来源是他对自己的挫败感的愤怒。
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因为我如今同样面临辅导孩子作业的难题。我也时常因为孩子不理解我的讲解而恼怒,可是孩子有什么错呢,他们只是不理解父母的表达,就像我们听不懂深奥的知识一样平常,我们有什么错呢?如果有错,那就是我们不愿意去学个究竟,而是草草的放弃了。可这是成年人才具备的心智模式呀,孩子是需要父母不断的鼓励和肯定才有可能达到的。
因此,我时常告诉早年的自己,这不是我的错,我只是一个孩子,没有人帮助我,我就是很无助。把善意带到那个场景,拥抱那个脆弱的自己,不自我评判,并与自己和解。
一旦与自己和解,才不会一直纠结于过去,不再以受害者的身份困住自己,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现在看数学,虽然还是会本能的抗拒,可当我不再厌恶它,我才发现它其实很有趣,也许我只有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水平,可那有怎么样呢?我刚好能与孩子一起学习,重新来过。即使我不懂数学,也不影响我的生活,不影响我写作,更不会影响我追求幸福。所以困住自己的,往往是不愿成长的自己。
我们与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带着怨恨去成长,那样的成长会更纯粹,也更深刻。不用害怕对父母的恨意,因为恨的程度,也是爱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恨”是帮助我们快速成长的推手,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待吧。不放过自己,就不能爱自己,爱自己的时候,也许恨的浓度已被稀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