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好像怎么教也教不会?老师和家长明明使了洪荒之力了,可是为什么收效甚微呢?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拼命教,甚至气的半死,一旁的孩子好像无动于衷。其实啊,可能真的不是知识的问题。
拼命的教,一个劲的灌输知识,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成效,这里面还要注意一些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的问题。
现在孩子都在家里学,很多家长无形中充当了教师的角色,那我们更要去注意用一切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0 1
黄兴兴是班里很老实的小男孩,从来也不调皮捣蛋。他在课堂上很内向。虽然一向遵守纪律,但是成绩却很差。有一点他是不老实的,就是写作业经常是跟老师打插边球,永远比老师布置的少一遍。口头背诵的作业更是完成不了。
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总是低着头,不说话。不管老师叫他多少回,他总是不改。每每把老师气的要死。
讲了一万遍的题当时好像懂了,第二天全忘光。一篇教他一遍遍读,他会了。然后高兴的叫他回去好好温习,把那几个单词或那首诗默上来,第二天检查。等到第二天老师再检查,他也只是能读出来,根本没有回去默。你问他为什么回去不写不默,他总是低着头不回答。
老师如果气的不查他作业,黄兴兴倒干脆连作业也不做了。
老师打电话到他家里,而黄兴兴的奶奶却接电话说他每天在家已经写很多作业了。
其实像黄兴兴这种学习态度,不管多么负责任的老师都是教不好的。
如果学生不想学,再好的先生也教不好。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敬畏之心,他是学不到东西的。
其实在古老的易经里也有教导我们如何去寻求知识,“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种求学的态度。求学是学生主动去求学,非老师来求教知识。
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会有进步,否则别人越教他,他越烦,到最后听到他什么都不在乎。
那么学生来求学,老师是不是就直接灌输知识就可以了呢?现在就很多就直接划重点,直接背就好了,然后做题,完了再教。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早就给我们提出一种观点叫做“发现教学”。他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研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发现教学的态度。
就是说在教学前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他若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这个时候你可以去启发他。如果他已经思考了并有所领会,但未能用适当的言语表达出来,此时再去开导他。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必再教了。
0 2
你明明做好启发了,你也很用心,啥比喻啥手势都用上了,为什么他还是听不懂?
原因可能是你忽视了这样一条教学规律。那就是教学应该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维国滋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简单点来讲就是说你在教学的时候,教的知识只能是在他的理解水平上高出那么一点点,他才能接受。
如果超过太多了,那么即便你把一句话掰成十句话讲,从一个例子列举到十个例子,都是无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讲的很细各方面都很到位,可孩子就是听不懂的原因。因为超出了他的心理架构。
而每个人对知识的心理架构都是不同的,这个真的不能强求。
所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孩子,你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所以做父母的也不必太过发火。
他在三年级听不懂的,可能到了五六年级他自然就懂。五六年级都不懂的,到了初二初三再回头看可能就很简单。
在某个特定的阶段你强求也是强求不来的。更不用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没有什么可比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真的就是一种规律,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同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顺应和引导,用一颗心平常心去面对,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
03
优秀的教育者,不应该去责怪学生。
你可以教给他一些智慧,启发他的天性,而不是只要他学习知识。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本末倒置的。单单追求知识,所达到的高度一定是有限的。
智慧可以启发知识,且终生受用。而知识是不停在变,不停的被淘汰的。
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去影响他,不用着急,不要那么急攻近利。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途比赛,走的久的才能赢到最后。
你可以花一点时间陪他一块学习,你也可以做他的学生向他请教。
台湾交大校长曾仕强教授说他对孩子只要求及格就好。然而作为父亲越这样说,他的孩子们每每反而更加用功,考的成绩都很好,所以最后大人小孩都没有压力都很开心。
他的孩子问他的题目,他说不会,你可以去学校请教老师,然后回来讲给我听,这样我也就学会了。
这其实孩子父亲一个很高明的手段。孩子讲给他听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孩子的父亲可以了解很多东西。首先他的孩子敢不敢去问老师,可以看出他和老师的关系。其次从孩子讲的内容,你可以老师讲的对不对,有没有乱讲,以及孩子有没有认真听进去。
其实这是很好的观察方法,很多东西并不一定是要用问的,往往问也得不到真正的答案。你问孩子,你还想学吗?孩子敢说不想吗?他说他不喜欢学习。那你一定会说很多大道理。孩子听着很烦,心想早知道就说想就好了。
希望每一位父母老师都能做会观察的有心人,关心孩子的成长的过程,用更多的智慧与合理来对待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用长远的眼光来理性的对待孩子暂时的现在。
愿时光不负老师和父母,更不负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