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刚刚入职的那三个月,上课简直一团糟,有时候上着上着,就需要停下组织语言,虽然现在依旧会卡壳,但比起当初的手忙脚乱,一切都好太多了。
以前我一直停留在第一课时没得讲和第一课时讲不明白的困境里,虽然生字词对于高段学生来说再也不用一笔一划地去细致讲,课堂的重点放到了整体感知和初步把握情感上面,但是难就难在整体感知上,学生缺少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缺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实这何尝不是我缺少的呢?不仅仅是学生,以前我在备课的时候也要对着教参才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准确清晰。然后课上找一两个学习好的学生,辅助他们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加上一个苍白无力的问句“你们听明白了吗?”而此时没听明白的学生也会随着大家一起说自己听明白了。
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这里依旧有学习困难。后来我缩小范围,先从一个段入手,从找关键字词入手,带着他们一点一点地概括,先明白这个自然段讲什么,然后把相关联的段组合成一部分,并用大量的时间扎实这项内容,不断地总结、提问,让学生明白从段-部分-全篇是如何概括出主要内容的。
这样几次训练,在分部分时用串联段意法,在概括段意时用摘录关键要素法,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把两者结合。而且在课上我借两篇略读课文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有过程的学习,从摘录要素、补充要素,到概括段意、串联段意,最后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我终于在大部分学生身上看到了明白的眼神。
那些高高举起的双手让我明白:我的课堂终于不用需要那个苍白的“你们听明白了吗?”作为检验自己的标准,我知道我的孩子们听懂了。
而他们也再一次用行动给了我惊喜,我留的预习作业,从来只有那么几个好好完成,但是昨天的预习作业,当我再去检查的时候,我发现半个班的同学都是超于我的标准完成预习作业的,只有五个同学预习作业不合格。其他人的预习都是中规中矩按照要求进行的。
所以昨天的那节课,我有更多的时间让其他学生去落实概括、去小组讨论,有更多的时间去组织学生的语言和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
而他们的表现也让我明白,学生虽然在知识上面有限,但是他们的心比谁都灵,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他们有价值的,知道方法比老师变相说出来的答案更有价值,所以在老师教给他们方法时,他们才会突然间那么积极。
其实联想到我小时候,不也讨厌只念答案没有方法的老师吗?不也笑话过某些老师肚子里没水吗?但可怕的是,我竟然当了三个月这样的老师,所以有时候我的课堂,会如此低沉,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终于能够跟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了,我终于成了那个下课后依旧有学生来我身边继续跟我说个不停的老师了。
我的学生很聪明,正因为他们如此聪明,我才能鞭策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