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行业标准比较混乱的产品。有些行业从产品的品质上没有办法做好非常明晰的划分,这类型的行业一般容易有高利润。如:茶叶市场。不管喝茶与否,一般人都知道从制茶工艺和茶叶地域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出发,茶叶的品类很多,如大类的绿茶、红茶,细分下来,绿茶有龙井、乌龙、毛尖、铁观音等,红茶有普洱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产品下并没有一个行业统一的标准,导致不专业的人,很难区分100元的茶和1000元的茶之间的区别,尤其是放在互联网上,这种差别更难划分,由此也诞生了茶叶的高额利润,甚至是暴利,10元茶叶卖100元一点不新鲜,这个不算是坑,只是行业就是这样子,即使来了小罐茶这样的搅局者,一时之间还是很难打破这个市场惯性,因此目前来说茶叶市场这类型的行业标准混乱的产品是适合进场的高利润的类目,尤其是周边的花茶市场,这类更是利润高,需求量大。基于这个特点,产品品质很大程度由视觉决定,我们在品牌孵化过程中,打造了一系列的此类产品,同样的价格,同样的供货商,不同的视觉呈现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下面这家“李XX的茶”主打是伴手礼,早期的产品主打价格战,效果一般,重新找了专业拍图, 设计了详情和店铺风格之后,核心款直接爆发,利润很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6669632/6bacd77fbc2ada45.jpg)
但是换做烟酒市场,这个就没法弄了。白酒市场非常成熟,各个价位区间的产品很清晰,品牌价值也很清楚,传统市场甚至价格都透明了。香烟市场更是如此,这类市场只适合供应链优质的商家介入。
第二、价格赋能价值产品。节日类目是典型的价格赋能价值类目,无论是中老年朋友还是年轻情侣,亦或是送给晚辈的礼物,但凡是涉及到礼物层面,多数人会有种选择高价格的趋向,因为涉及送礼之后就会涉及到对方的使用感受,这个时候性价比没人关心,而高价值的产品往往更能给人一种品质更好的心理暗示。这方面我有个例子,15年接过一家品牌运营的礼品店铺,主打年轻人市场,节日礼品。核心产品主打的是“新奇特”的概念,店内产品也基本上都具备这些元素,当时有三款宝贝作为主推,我们选择了当时刚刚开始热起来的“天气瓶”,产品上架也没几天,我们家的进价已经超过了市场售价。当时情况是产品品质比市场主流产品要好很多,但是又没有拉开太大差距,整个市场才开始热起来,一片红海,一堆产品都在40-50元之间恶性竞争,市场高端产品是空白,我们的产品成本都跟这个差不多了。我们进价45元,市场上的大概在23-25之间,分析之后我们通过三个思路来提升产品:“顺丰包邮+精美包装盒+外观专利”,同时我们让卖家出钱做了天气瓶的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同时还对自家产品申请外观专利,2015天气瓶还是新鲜玩意儿,我们的配图就是带店铺logo的图,一时间“xx生活”就等于天气瓶,我们售价130-180,占据高端市场一年半时间,月均销量500-800,利润可观。而且正是基于这一定位,我们产品的知名度很高,而陷入价格竞争的店铺很难切入高端市场。
第三、手工和技术型产品。有些产品它属于信息不对称行业,一般人根不知道这类市场是个什么价位,没有心理概念,这类型市场往往是对价格不够敏感。或者说是艺术类的产品,如:青年画家的画作,手工制作的产品等等。这些类目往往价格无法从市场逻辑和生活经验出发,这类型的产品往往利润较高,不过市场容量也不大。
第四、信息不对称产品。这类型的产品是生活经验无法衡量和稀缺性产品,容易产生暴利,不过一般市场不够稳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