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梅读写交流群想法谈写作
“触发”用得好,何愁素材少|《文心》

“触发”用得好,何愁素材少|《文心》

作者: Hello小鲍 | 来源:发表于2018-07-08 23:42 被阅读601次

01 何谓“触发”?

“触发”一词,出自于《文心》。
《文心》是一本专门指导青年学生读写的书。
通篇采用故事体裁,篇幅短小,内容颇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
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
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这是就读书说的。
对于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也是触发。
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所理解的“触发”,是指关联自身经验,进行发散性思考。
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自然,“触发”的点也不同。
“触发”没有对错,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像章鱼的触角一样,发散性思考~

02 “触发”用得好,何愁素材少?!

写作时,总觉得素材太少,没什么可写。
只有骨架般的论点,没有素材的血肉填充,文章干瘪瘪的,毫不饱满。
为此,我观察了一些写得很好的文章,很多切题的点,都源于生活中的小事。
以小博大,引人思考。
一口气读下来,常常会有“这事我也经历过,怎么就没想到呢?”的想法。

面对同样的景色,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得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感悟。

同样是看到天上的月亮,张九龄感慨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却思念起了家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在不同的心境下,有时想到的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有时想到的却是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类世代更替,天上的那轮明月,却是亘古不变。
古时文人和我们相比,看到的,是同样的月亮。
“触发”到的,却是千差万别的感悟。

文人的思想固然比普通人更加深刻,观察力也是不可或缺。
原来,生活中从不缺少素材,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从蝉声悟到抑扬的旋律;
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
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
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

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没有字的书。
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中,获得新的“触发”。

带着“触发”的心态,重读之前的书,比新书更加有趣。
眼前的一切,含藏着多方面的内容,等待着进一步的发掘。
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有意义!
“触发”用得好,何愁素材少?!

03 “触发”,还是自己的好!

用月的圆缺,比喻人事的盛衰;
用逝水,比喻年华难再;
用夕阳,比喻老年。
诸如此类的话,第一次听,觉得很是新鲜。
如果一味沿袭,让人觉得重复无趣,毫无新意。

上学时写作文,总以为辞藻华丽,多多引用为好。
一篇800字的文章,光“金句”就多达20条。
自以为获得高分就是鼓励,现在想来,真是肤浅。

古人的话,是当时他自己的感悟,并不曾想着为后人而写。
又怎能完全代表自己的心境呢?
“金句”可以用,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贵在用的巧妙。
“触发”,还是自己的好!

把衣服穿在身上,最污浊的是领和袖。
因为污浊的缘故,洗涤时特别吃亏,每件衣服先破损的大概是领袖部分。
领袖是容易染污浊的,容易遭破损的。
衣服的领袖如此,社会上的领袖何尝不是如此?

这样的“触发”,是写作者对某一事物独特的见解。
读来让人眼前一亮,倍觉新鲜有趣。
身边的大事小情,加上自己的“触发”,转变成最为独特的思考!

04 如何练习“触发”?

①仔细观察,既要“看了”,又要“看见”

你用过“微信”吗?
换句话说,谁没用过“微信”?
“微信”的图标,你能认出来吗?


哪个才是微信的官方Logo呢?

B先森陪我买衣服,我试穿了好几件,让他帮忙选一下。
他选来选去,指着我最后穿的那件,“这件最好看!”
我当时哭笑不得,因为那件明明是我穿了半年的旧衣服。
B先森不止一次“看了”我穿那件衣服,但从没“看见”过。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很多事情视而不见,更别提观察入微。
“触发”的前提是要“看见”,要仔细观察。

②找出各自特性,进行关联性思考

在《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中,有个例子。
“保温瓶”和“妈妈”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首先,找出各自特性:

都是外冷内热……
一样很耐用……
生活中不可或缺……
有机会就吐苦水……

然后,进行关联性思考:

我的妈妈就像保温瓶,外表看起来冷冰冰,可是内心永远热乎乎。
不管遇到什么事,我知道,都可以到妈妈那里取暖。
在我心中,妈妈跟保温瓶一样耐用,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不过,妈妈也是人,有机会还是会吐苦水。
就像保温瓶中的水,装久了,需要倒出来装新的。
这样才能永远保持热度。

05 我的感受

《文心》一书,由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共同编写而成。
自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以来,再版多次。
84年来,经久不衰,备受好评。


三联书店2008年版
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初读《文心》,觉得内容简单有趣。
写作一段时间后,再读此书,又有新的体会。
这是一本“授人以渔”的书。
不仅指导给你读写的方法,还鼓励你积极思考。
值得每个学习写作的人读。

文中提到,一个大学毕业生,未必就胜过没有中学文凭的人。
真要求学的人,是不一定要进学校的。
学习的主体使我们自己!
我们自己要学习的话,无论在不在学校,都是可行的。
这也正是我们当代成年人该有的学习态度。

我在《文心》这本书中,看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文者之心。
看到了两位教育家前辈的敦敦教导。
希望每个人都能细读此书,找到内在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

  • “触发”用得好,何愁素材少|《文心》

    01 何谓“触发”? “触发”一词,出自于《文心》。《文心》是一本专门指导青年学生读写的书。通篇采用故事体裁,篇...

  • 人生不少

    ——放鑫 何愁勇气少 勇气可以用肩挑 何愁物质少 心胸宽广用不了 何愁朋友少 朋友虽少忘不了 我言人生都不少

  • 文心-触发

    《文心》第十三课讲述了关于读书和写作的核心观点:“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读书贵有新得,作文...

  • 读《文心》——触发

    《文心》是由叶圣陶和夏丏尊合著的一本书籍。在听苏末老师讲课时,初学写作的人强力推荐的入门书籍。 本着对自己负责的精...

  • 21.技校,戏题袁宇红

    揽镜常自赏, 千遍总不烦。 此心用学习, 何愁登高山!

  • 《文心》有感22——触发

    第十三章 触发 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察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又关系;觉到...

  • 读《文心》十三 触发

    《文心》第十三节——触发,乐华的父亲枚叔应聘离家在外,不忘来信对乐华进行学习上的教导: 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

  • 《文心》里教给我们关于写作的那些事儿

    一、写文素材的来源——触发 平日里我们喜欢写作,有时却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写作的素材和内容。书里提供一种...

  • 蚁族的奋斗|我们都是小小的蚂蚁,卑微却坚强的活着...

    文|周少图|周少 1 最近,为找素材又把《蚁族的奋斗》这部电视剧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久久的心不能平静,仿佛看到了剧里...

  • 少知

    少知 无雨却湿颊,抖落锁心侠。 纵然多喑事,我心自存法。 何愁明朝在,悠悠百道达。 尽了无向路,孜然也独华。

网友评论

  • 我笔知我心: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是睁眼的瞎子。您看了好多书,知识面很广,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值得我学习:+1:
    Hello小鲍:@我笔知我心 哇!看到你的评论,我好开心!谢谢你的肯定和支持,你的鼓励对我很重要!:heart:
  • 6fc84eec00ca:写的真好
    Hello小鲍:谢谢你的肯定,书是好书,人也是好人:joy:
  • 浅中观:你推荐的书都挺不错,受教了。
    Hello小鲍:我觉得还不错的书,才会写出来~希望你读有所获哈~:smiley:
  • 兴安之春:写的好,很用心
    Hello小鲍:谢谢你的认可~:smiley:
  • 香禾:“触发”,还是自己的好!你真会触发,思考独到👍
    香禾:@小鲍爱睡觉 一起加油吧😊
    Hello小鲍:@香禾 谢谢你的赞美!谢谢你看了我所有的文章,有你的鼓励,我更有心劲儿写啦!:v:
  • 家有俩男宝:微信那个一次就选对说明啥?玩微信太多了。
    写的真的挺好的
    Hello小鲍:哈哈~说明你的观察力杠杠的!我也常玩微信,第一次看到这个图却是懵的~:joy:
  • 北烟胧月:文心好
    Hello小鲍:@狐八妹 谢谢~😄
  • 洛生之河:好书要读一读去
    Hello小鲍:确实值得一读,希望你能有收获哦~:smile:
  • 赤蔚墨客:触发,可理解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散思维能出观点,有观点就不怕出不了文。
    Hello小鲍:嗯嗯,就是这个意思,有了自己的核心观点,触类旁通,你说的正是我想表达的……
  • 一个人的宅:恭喜掌握秘诀。🌹☕
    Hello小鲍:@一个人的宅 因为我跟你一样,也是二班😜
    一个人的宅:@一个人的宅 你怎知我是二班?😀
    Hello小鲍:谢谢啦!分享给你哦!一般人我都不告诉他~:smiley:
  • 墨非鸣:写的真不错,生活中处处是素材,就看能不能抓住
    墨非鸣:@小鲍爱睡觉 嗯嗯,一起发现
    Hello小鲍:@墨非鸣 谢谢你的鼓励~一起来发现生活,抓住素材😄
  • 小风_df6f:文章条理清晰,举例鲜活有趣。微信图标那个选择题还真是没注意过,看来还是要多留意生活,多多“触发”才好。
    Hello小鲍:@小风_df6f 嗯嗯呐~用“触发”的眼睛观察生活,一起来发现无限的乐趣吧!😀

本文标题:“触发”用得好,何愁素材少|《文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ni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