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认知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认知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 可可儿妈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22:30 被阅读0次

当你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留下的遗言会是什么?

你想象一下,当你高中毕业的时候,回首三年的高中学习,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是觉得自己应该本来可以更好的遗憾?还是觉得自己的三年青春没有辜负?还是觉得自己通过拼搏和努力,得到了成长和锻炼,能去到更好的平台?

“圣雄”甘地为了帮助印度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这一目标,舍弃了很多与这个目标无关的事情。衣着是否华贵与实现这个目标关系不大,所以他只穿手织的土布衣服;饮食是否丰盛与实现这个目标关系不大,所以他简餐节食35年;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的新闻,但绝大多数和他的目标无关,只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混乱,所以他曾经三年不看报纸;说话太多,就会占用宝贵的思考时间,所以他每周必有一天沉默不语。他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用来实现这个目标。

同学们,你的目标是什么?为了你的目标,你可以舍弃什么?

目标不清晰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在日常场景中,你的优先性不是由你排列的,而是由各种事物牵扯造成的——哪种事物暂时的牵扯/吸引力大,你就随哪种力量走的话,从整体上看,你的行为和思维就是没有优先性的,基本处于“布朗运动”状态。

所以希望同学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该舍去的?

如果高中阶段我们主要任务是学习的话,那么你了解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吗?

同学们以前肯定做过这样一类题,有一个蓄水池,打开进水管和排水管,看这个池子什么时候蓄满水?

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蓄水池的话,最终能不能蓄到水,蓄多少水,蓄满水需要多少时间,都取决于进水管和排水管之间的流量差。

那我们来看看“记忆”这个词,记了以后要去回忆,这才是完整的一个记忆的过程。就像蓄水池一样,不但要把进水管打开,还希望尽量堵住排水管,不让水往外流走。

这是一片草地,本来没有路,但如果我们不停的沿着一个方向走,就会踏出一条路。所以学习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回忆,否则这条路,久没有人走,又会长出芳草,那就会造成知识的遗忘,就像水从排水管流走一样。学唱一首歌,要反反复复的唱,并不是听一遍就会了。

如果我每天只记十个单词,通过不断的回忆,牢牢的把这十个单词记住。如果我每天记忆50个单词,但是没有及时复习,遗忘了,最终只剩下五个单词。相信前者比后者来得更简单,花的时间更少。所以学习知识重在回忆。

《忒修斯战胜牛头怪》

忒修斯(Theseus)受命去克里特岛上杀牛头怪。用利剑杀死牛头怪不难,但他还要面对一个巨大的挑战:牛头怪在迷宫里,当他杀了牛头怪之后,自己就会被困在迷宫里永远走不出来。

忒修斯执行任务之前碰到了一个好心的姑娘阿里阿德涅(Ariadne),并且送给了他两样东西:一把利剑和一个线团。

忒修斯在进入迷宫之前,先把线系在门口的柱子上,然后带着线团和利剑才进到迷宫里,顺利地杀死了牛头怪。最后,他沿着线团,成功从迷宫里走了出来。

阿里阿德涅的线团都告诉我们:在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那些看似辅助性、帮衬性的工具和手段,往往又是决定性的。

假如你住在酒店里,可能也会找东西,但第一,你找东西的频率很低,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找东西;第二,东西很容易被找到。但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比如家里,你可能找东西的频率会特别高,在各种储藏室、杂物柜、杂物抽屉和书柜之间来回奔忙,一个昨天还看见的东西死活就是找不到——我们在找东西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你不妨想象一下家里的杂物柜和杂物抽屉,它们之所以这么乱,完全是你随手乱放的结果。但是你为什么会随手乱放呢?因为你觉得时间很宝贵,根本没时间对这些杂物进行归类整理——当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的时候,为了省时间就会随手放东西。这个过程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异化的过程:

本来为了省时间才不去整理和随手放置,结果往往要花费更多非常宝贵的时间去寻找属于我们但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的那些东西。我们无形当中制造出了一个充满混沌和无序的世界,让我们找不到线索,没办法快速准确地找到我们所要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随手放置各种东西的这个行为有它的合理性,因为你觉得没必要把时间、精力和注意力用于那些琐碎细小的事情上——我们通常把这种具有临时合理性的行为称为“短期行为”。

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希望凭借我们高度优化的认知就可以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你只盯着这个任务和手中的所谓“利器”的话,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或者在解决问题之后会发现,你身陷到一种更大的麻烦甚至是灭顶之灾当中。

《 凯西的故事》

《稀缺》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叫凯西的女生立志要报考医学院做医生。在美国学医很热门,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凯西总是最大限度地压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陷入到一种极度忙碌的状态,甚至刷牙、洗脸、上厕所都让她产生一种愧疚。她习惯吃快餐,脏衣服随手乱扔,认为与别人的交流都是浪费时间。

凯西所有的时间都在做一件事:如何尽可能地争取更多时间。但不幸的是,或者说“出人意料又在意料当中”的是,凯西一直在浪费时间:她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找东西,这些东西又找不到,她会对自己发火,认为“百事缠身,诸事不顺”。

紧迫感导致的凯西忽略了很多事情,比如忘记还信用卡,忘记交电费、电话费,等等,而这些忘记的事情又会给她造成无穷无尽的麻烦。她的时间安排得越紧,一个环节出岔子以后造成的麻烦就越大,以至于她的神经几乎到崩溃的地步。

更糟糕的是,凯西不但生活中丢三落四,做实验的时候也不停出错——谁都知道她很想变得优秀,但所有的人都觉得她办事拖沓、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平庸,而且,身体状况还越来越差,她年纪轻轻竟然得了糖尿病。

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蓄水池的话,最终能不能蓄到水、蓄到多少水、蓄满水需要多少时间,都取决于进水管和排水管之间的流量差。但是,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蓄水池。

如果说学习是将输入的知识存储在大脑当中,那大脑跟蓄水池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直接存储输进来的东西。

与其说大脑是蓄水池,不如说它像我们的身体:通过摄入食物来进行输入,但它不是一个食品仓库,而是对食品进行深度加工,并且将能量转换成身体的各种机能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学习不是为了存储,不是简单的认知囤积,而是在遇到复杂事情的时候,快速准确地调动我们已有的认知资源,应对眼前的事态和处境。

听课记笔记,这是一个信息收集的过程。后续需要整理思考分析(加工),让自己的思维升级。

学习不是信息的积累和记忆。而是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就像你懂得一个物理公式,但是你不会做题一样,你只有把公式的在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这些关系有可能还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只有把这些关系,都弄清楚,弄明白,你才会做题。

在听了一场2个小时的激动人心的演讲之后,你能说出来和别人分享的内容却连两分钟都不到。

〈富兰克林的故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印刷厂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他立志想当一个作家。他每天从报纸上找到一篇自己认为不错的文章,看了以后,他就去重写,在每次重写之后,又回去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能发现很多他自己已经输入但潜在遗忘的东西。接下来再次重写,这些曾经隐藏在大脑黑暗处的东西就显现了出来——当然,还会有很多继续留在黑暗当中。

富兰克林通过反复六七次这样的重写以后,这些初级输入的东西,通过不断再次输入,以及最重要的加工过程,就建立起了一个“重写”的框架。需要注意的是,重写不是默写,是在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力图跟作者实现真正同步的状态,所以,“重写”是一个在自己头脑当中建立框架的过程。一年以后,富兰克林实现了自己当作家的梦想。

有一种旅行包,大旅行包里有四个小包,每一个小包里又包含着四个更小一点儿的包。就像一个集合,一个大集合包含四个子集,每个子集又包含四个子集。

这款旅行包是专门给那些忘性很大的人在旅途上用的,让你能快速找到东西。比如你要找牙刷,那你就可以在跟洗漱有关的那个包里的一号小包里找。这里还有一个过程:用完以后,你要把它归位到相应的小包里。

在你出门的时候,你要从家里众多的既有的初级材料中,把你要带的东西找出来,放在相应位置。而你最开始装旅行包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加工过程:你拥有的这些东西是一个初级输入,你将初级输入各归其位,通过一套坐标系或者一套定位系统准确地把它们放置在该在的位置,这就是加工。

一个人出门老爱忘东西,朋友教给他四个字:“身手钥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这四个要素组成了一个包,只要带着这个包,而且知道这个包里头有四个要素就行了,缺哪一个就非常清楚。

通过“经常找不到东西”这个常见的现象,分析了认知和这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找不到东西”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问题,但它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认知中的一种困境——我们存储了很多东西,但没办法及时、快速、准确地搜索到它们,以至于这些东西如同不存在一样。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你在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的小巷子里找旅馆,天已经黑了,你突然看到巷子另一头有个黑影朝你走来——你立即陷入到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被称为“战斗或逃跑反应”,也就是一种高度警觉、随时可能采取行动的状态。但你借助身边橱窗的灯光,很快发现那个黑影是一个穿着花格子衣服,头发很长的人,这时你立即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女性——你一下子就放松了。

我们反复强调“学习认知是一个产品”,它有一个复杂、完备而又运转迅速的生产体系作后台,认知是这个后台运转体系的一个产物。

到此为止,我们就理解了一个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包括我们自己)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但收效甚微。答案很简单:我们很可能陷入了“伪学习”状态。

认知过程当然包含着输入,比如刚才例子里讲到的几个关键信息都是输入的,但你获得一个认知,恰恰是输出的过程。这种状态之所以称为“伪学习”,是因为它对认知和学习有一个致命的误解:把学习和认知当成是输入和存储,而不是输出和生产。

“伪学习”误解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不是一种存储和输入活动,而是一种生产和输出活动。

UPS分拣中心里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我们不妨通过亚特兰大UPS分拣中心来理解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这个分拣中心每天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会有大量飞机像无数蜻蜓飞过来,把大量邮件送到这里。你刚开始看到会觉得很奇怪:这些邮件就像被处理的垃圾似的,从飞机上往流水线上倒下去,传送带上全是各种各样的邮件。但你往前走就会发现:

主传送带的两边有很多岔口,相当于支线;

邮件走到某个岔口,立即会被推到一个支线上——这些邮件或早或迟都会进入主传送带两边的支传送带上;

支传送带上也是同样结果:刚开始是没有差别的,但接下来邮件又被推到下一级的分支传送带。

亚特兰大UPS分拣中心在开始阶段是简单粗暴的——所有邮件没有差别,但在传送过程中,通过一级一级分拣,所有邮件就会各就各位,传递到传送带的尽头——具有相同地址,也就是具有相同归属的邮件被装上了卡车。

我们也可以把每一辆卡车理解为一个传送带,它再经过一系列的递送系统,直到每一个邮件一一对应地送到每个客户手中——整个系统是非常精细的:

任何一个邮件都不是一个简单物理意义上的物体,而是带有信息标志的;

一个物体没有编码(上面没有地址),它就不是邮件,分拣系统也就没办法识别它;

邮件是被编码的自带信息的一个物体;

物流不是实现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进行信息适配。如果信息不准确,就只有一种结果——查无此人。

我们的认知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当大量材料输入进来的时候,如果不进行分类编码,就像是一堆没有地址的邮件,结果只能是“查无此人”,最后倒在垃圾场里。

而要实现这个过程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初始材料本身必须是自带信息的;更重要的是,你还要在头脑中有一种精细的分拣系统,能够将信息各就各位地递送、放置在真正该归属的位置。我们的记忆就像UPS的整个递送和分拣系统一样,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确的生产系统。

当你在问“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学习效果还那么差”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住宅小区堆满了各种邮件的收发室,没有专门的人把这些邮件分送到各户去,或者有那个专门的人,但他很懒或根本不识字,最终导致收发室里堆了很多东西,整个递送过程没有完成。但每天还会有新的邮件进来,收发室空间有限,怎么办?

前面进来的邮件会被悄悄当成垃圾扔掉——这就是一个只强调不断增加输入量,而没有加工、递送的认知生产系统。

我们每天接触不同的信息、文字、声音、色彩……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造成的初始体验,如果缺少认知生产系统,它们很快就会从我们的头脑中消失。我们的大脑只会保留那些有意义,也就是经过了编码并最终完成了整个递送、放置过程的东西,只有这些东西才会留下来。

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或者字典。你要写一篇文章出来,里面的每个字词都来自这个字典。但如何把字典里的字词连成一篇文章,就不光靠你的存储能力了,还要靠你的提取能力。

一般来说,存储能力是基础性的,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存储是为了提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储能力是低于提取能力的;而从另一方面,也由于存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某种信息、知识、感觉也就只是存储在你的头脑当中,如果不被提取的话就会渐渐被遗忘。

这一点要特别提醒你注意:要提升我们的认知必须防止一种异化——“只存储,不提取”,因为提取才是目的,存储只是手段。

存储虽然以提取为目的,但提取本身能帮助你存储:进入到我们头脑当中的信息和知识只有不断被提取才能发挥作用,而每一次提取的过程都是建立连接的过程,不是纵向连接/提取,就是横向跟其他信息/知识点进行连接。

在某种意义上,这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只有这些战船连在一起以后力量才会强大。如果不被连接就会慢慢飘散。

认知是生产,不是存储

信息和知识点在我们头脑中只有两种命运:要么放进你越来越完善和细致的一个个格子里,进行“收编性存储”或者“提取性存储”;要么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格子),会被驱逐或者自讨没趣,最终消失。

这就回到我们一直强调的话题:认知是生产,不是存储。我们说“这个人很有思想”,好像在暗示一个人的思想是存储在他头脑当中的,就像我们说“这个人家里很有钱”,“这个人家里有古董”一样。

而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就说过:思想不是thought。Thought既是动词的过去式,也是一个名词。一个人有思想,是说他是一个“正在思想的,始终在运思着”的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是一个始终保持运思的人,而不是他头脑当中有多少既成的思想,那都不是思想,而是知识点,也都是一种存储。认知是一种产出,一种生产状态,而不是一种被输入和存储的状态。

提取能力的两种形式

说到“提取能力”,至少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纵向连接

当你遇到一个新场景、新事实、新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你能够迅速将眼前刚遇到的这些东西跟已经存储在你头脑当中,甚至存储得非常隐秘的东西进行快速连接。

第二种:横向连接

你已经存储了很多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东西,这时由于某种刺激,你把八竿子打不着,但实际上有潜在关联的信息和知识迅速连接起来,生成一种新知识。你好像并没有增加知识存量,只不过把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连接起来而已。这就有点儿像玩乐高玩具:你的乐高砖数量没有增加,但你不断将那些积木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个你从来没见过的、别人看了以后很吃惊和赞叹的新形状。

Mark、Remark&Remarkable

最后,我用三个英文词来说明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之间的关系:

Mark——标记、收藏;

Remark——觉察、评论、注意;

Remarkable——卓越的、非凡的、值得注意的。

我们浏览网上信息的时候,觉得一个东西挺有意思,就把它mark(收藏、标记)一下,但是“收藏等于遗忘”,你回过头来再看你收藏的众多知识和信息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毫无印象。

你想有印象就需要重新再来看(remark)。你再次发现意义的时候,再度进行收藏,或者你的头脑当中对它产生了印象——被你收藏过,但又被你遗忘的东西再次被收藏的时候,下次你能够提取这个知识和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如果你隔一段时间再回过头看,又一次remark它,它最后就变成了remarkable。

我们接下来的课里还会讲到这三个词,现在只要明白remark(再次标记)是注意、觉察,反复的remark会越来越引起你的注意和觉察,变成remarkable。

用尼采的话说,“只发生过一次的就等于从来没有发生”,第二次发生的时候,你再度收藏其实也是一种提取:把眼前的信息、知识或者人跟你以前的存储进行某种关联,这是一个提取的过程;经过反复提取,你的头脑中就会变得非常地醒目,在你的意识中就建立了一种高带宽的专线连接,你对这个信息和知识就能达到像福尔摩斯那样的瞬间提取状态。

由此看来,存储和提取虽然有差别,但也有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提取来存储是最好的存储。

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认知建立和认知升级,我们不妨把认知想象为一座城市。这两个东西看似不相关——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意识的,但它们之间确实有很多有意义的关联。

1.建筑只是城市的终端

我们知道,一座城市由一栋栋建筑组成,但你不能说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个建筑的简单拼加——在一座城市里,还有与建筑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东西:贯通的、成体系的交通网络。

我们从城市的一栋建筑走到另外一栋建筑,首先,我们知道自己要到另外那栋建筑去干什么;其次,从这栋建筑到那栋建筑之间有便捷的交通系统,能很顺利地过去。所以,城市里一栋建筑的价值取决于它在交通系统中的地段——location。

我们讲过房地产的三条铁率:location!location!location!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栋建筑跟整个城市体系的连接度:如果连接度高,它的互联性就强,价值也就高;反之亦然。如果一栋建筑前面没有道路或者非常远,它的建筑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即使是一栋很好的建筑,但由于没有跟整个城市的交通体系很好连通,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座城市里的房子东盖一栋,西盖一栋,彼此之间没有道路连接,那可能就是一座水泥丛林。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只是一个终端,互联度和连接带宽决定了一栋建筑在一座城市的价值。

2.硬件、软件和人件

任何一座城市都包含建筑、道路等一套硬件系统,与此同时它还有一套软件系统——所谓“软件系统”,你能在功能上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又是无形的。

除了硬件和软件之外,城市还有一种“人件”,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联。一个人的价值又取决于他跟整个社会的关联度,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脉”,它比软件更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是存在的。

某个城市对我们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因为它的建筑,还有一些软件,比如城市的管理水平、商业环境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个城市有人——人件,如果这些人不存在,这个城市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3.提高认知(城市)产能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认知:如果把认知比作一座城市的话,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扩大、完善一座城市的过程。

就像一座城市不仅要盖房子,还要修道路一样,你不仅要增加知识点和信息量,最关键的是,如果你的认知没有形成一个贯通的、成体系的系统,只是一大堆属于低带宽、弱连接的信息和知识点的集合体,那你的认知产能就会很低。

我们之所以对某个城市趋之若鹜,是因为这个城市产能很高:奥拓进去,奥迪出来;流浪汉进去,富翁出来——这是这个城市的产能。认知的产能也是这样。

下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头脑随时待命”的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回忆马克思的时候说,“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跟他提出问题,他总能给你超乎满意的答案,并且包含着纲领性、带有哲学概括式的见解。你在其他人那里是找不到这样的答案的。马克思的头脑像一艘在军港待发的军舰,随时准备接到命令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马克思的特点是什么?快速连接的能力。认知带宽很高,你提的问题可能很平常(输入端没有什么特别),但输出端是很强大的——他们中间的这套流程,包括存储和提取能力是极其强大的,能够把特别常见的普通事情进行连接,把很遥远的东西跟很近的东西进行连接,并且让这种连接毫不做作,随时发生。

如果把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能力和有突出能力的人的认知能力相比,那就是一座落后城市和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之间的差别。

Jump out of the box——跳出思维的盒子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内部体系的贯通性,换句话说,不仅取决于它内部的高连接带宽,还取决于它和外部连接的带宽。比如一座城市之所以有价值,不仅是它的内部基础设施非常完善,还在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对外连接系统,像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

只有内部连接和外部连接系统都发达的城市,产能才会是巨大的。

具体来说,外部连接带宽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跳出盒子(Jump out of the box)。用我们前面讲到过的话来说就是:

内部的连接带宽让你在内部快速进行搜索,但即使你能够“寻他千百度”,答案却不在这里,你要抽身出来再看才能找到真正答案。跳出盒子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跳出盒子的思维用在认知上,就是一种突破你既有的认知体系的能力。

爱因斯坦年纪轻轻就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但是当“狭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已经无法质疑的时候,人们开始质疑爱因斯坦本身,说“狭义相对论”不是他提出来的,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跟“狭义相对论”非常接近的结论——爱因斯坦成了一个在别人的果园里摘果子的人。

面对人们的质疑,爱因斯坦的一个朋友是这样说的:爱因斯坦摘的这个果子也许确实不是他种出来的,但“狭义相对论”就像一棵长满了果实但叶子非常浓密的果树,浓密的叶子把果实遮得严严的,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这棵树还有果实,而爱因斯坦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棵果树。他拨开树叶,摘下了丰硕的果实。

我们身在其中做一件正确事情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它有多正确,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只有抽身出来再看,将你的成果、他的成果、所有的成果进行连接和贯通,才能发现一种新的价值——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乔布斯说的“连点”。

2007年苹果手机横空出世的时候,很多技术专家都说,“iPhone上的所有技术都不是苹果原创的,苹果只不过是把已有的技术应用了而已”。为什么所有人,包括发明了这些技术的人都不知道这些技术本身潜在的巨大价值,而仅仅知道其中的触屏技术或者重力感应技术?

“不动笔,不读书”是我特别认可的一句话。按说读和写是两种状态: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但你想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好的方式是动笔:

初级的动笔是在书上划重点做批语;

深度的动笔是写读书杂记,也就是书上的观点、见解和概念成了触发你思维的一种手段和契机,你这个时候读书就不仅仅是在存储,更多地是在提取了。

如果把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能力和有突出能力的人的认知能力相比,那就是一座落后城市和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之间的差别。

Jump out of the box——跳出思维的盒子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内部体系的贯通性,换句话说,不仅取决于它内部的高连接带宽,还取决于它和外部连接的带宽。比如一座城市之所以有价值,不仅是它的内部基础设施非常完善,还在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对外连接系统,像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

只有内部连接和外部连接系统都发达的城市,产能才会是巨大的。

具体来说,外部连接带宽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跳出盒子(Jump out of the box)。用我们前面讲到过的话来说就是:

内部的连接带宽让你在内部快速进行搜索,但即使你能够“寻他千百度”,答案却不在这里,你要抽身出来再看才能找到真正答案。跳出盒子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跳出盒子的思维用在认知上,就是一种突破你既有的认知体系的能力。

爱因斯坦年纪轻轻就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但是当“狭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已经无法质疑的时候,人们开始质疑爱因斯坦本身,说“狭义相对论”不是他提出来的,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跟“狭义相对论”非常接近的结论——爱因斯坦成了一个在别人的果园里摘果子的人。

面对人们的质疑,爱因斯坦的一个朋友是这样说的:爱因斯坦摘的这个果子也许确实不是他种出来的,但“狭义相对论”就像一棵长满了果实但叶子非常浓密的果树,浓密的叶子把果实遮得严严的,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这棵树还有果实,而爱因斯坦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棵果树。他拨开树叶,摘下了丰硕的果实。

我们身在其中做一件正确事情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它有多正确,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只有抽身出来再看,将你的成果、他的成果、所有的成果进行连接和贯通,才能发现一种新的价值——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乔布斯说的“连点”。

2007年苹果手机横空出世的时候,很多技术专家都说,“iPhone上的所有技术都不是苹果原创的,苹果只不过是把已有的技术应用了而已”。为什么所有人,包括发明了这些技术的人都不知道这些技术本身潜在的巨大价值,而仅仅知道其中的触屏技术或者重力感应技术?

“不动笔,不读书”是我特别认可的一句话。按说读和写是两种状态: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但你想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好的方式是动笔:

初级的动笔是在书上划重点做批语;

深度的动笔是写读书杂记,也就是书上的观点、见解和概念成了触发你思维的一种手段和契机,你这个时候读书就不仅仅是在存储,更多地是在提取了。

书里的话引发的是你的认知生产过程,这种过程又不是完全撇开书本的,它跟这本书的问题相关——一本书除了负责将内容输入给你以外,其实也是在引发你进行认知的产出。

我们反复强调“认知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和输出过程”,单纯的存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跟提取合一的存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存储。所以,我们最好的读书方式就是写书,即使不能写书,通过这种输入启动了你认知生产的生产线,输入也会更有效率。

我们的学习认知提升效果很低甚至没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开启认知的生产功能,只是寄希望于不断增加所谓的“存储”来提高自己认知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一是输入和存储的效率极低;二是它不进入认知的生产机制——不被加工、分类的存储在很短时间内会迅速流逝,那些没有流逝的也会随着时间流逝,由于找不到位置和自己的抽屉最后失散了。

人的大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一旦开始都是在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你在工作和劳动是改变对象或者对对象进行加工;第二件事情,在改变你自己。

俗话说“人磨墨,墨磨人”,就是你在磨墨的时候,墨也在反过来磨你:

你对事物进行分类表面上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好像是一件不得不做的工作,其实你这样做的过程是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建立一个个的框架和格子的过程;你完成的外在任务越多,自身改变也越多,这就是“反向驯化”,通过标注、整理、写体会等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作业,在做的过程中雕刻自己的心智,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认知方法。

我们以前提到过二十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庞加勒说的,“房子是由石头垒起来的,但仅仅把石头堆在那儿是不能建成房子的”。把石头存储的最好方法是把它盖成房子,否则它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我们花钱的时候经常说,“量入为出,不要搞得入不敷出”,而吸纳知识遵循的法则正好相反:我们要“量出为入”,只有感觉到某种匮乏,吸纳的量才可能大,输出量才会导致输入量的增加,反过来,输入量的增加不能增加输出量。

只有让自己进入输出状态,形成某种类似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的时候,才可能有效输入。

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乔布斯最欣赏的那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Hungry=输出,如果不输出,你天天像吃零食一样往里输入各种知识和信息,是不可能感觉到hungry的。你一直收获满满,但输出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下笔不成一言”,或者用诸葛亮的话说是,“出口是千言万语,胸中实无一策”。只有通过输出才能保持hungry的状态,也才能保持foolish的状态——最让你感觉到自己笨和不行的就是在你输出的那一刻。

书里的话引发的是你的认知生产过程,这种过程又不是完全撇开书本的,它跟这本书的问题相关——一本书除了负责将内容输入给你以外,其实也是在引发你进行认知的产出。

我们反复强调“认知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和输出过程”,单纯的存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跟提取合一的存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存储。所以,我们最好的读书方式就是写书,即使不能写书,通过这种输入启动了你认知生产的生产线,输入也会更有效率。

我们的学习认知提升效果很低甚至没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开启认知的生产功能,只是寄希望于不断增加所谓的“存储”来提高自己认知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一是输入和存储的效率极低;二是它不进入认知的生产机制——不被加工、分类的存储在很短时间内会迅速流逝,那些没有流逝的也会随着时间流逝,由于找不到位置和自己的抽屉最后失散了。

人的大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一旦开始都是在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你在工作和劳动是改变对象或者对对象进行加工;第二件事情,在改变你自己。

俗话说“人磨墨,墨磨人”,就是你在磨墨的时候,墨也在反过来磨你:

你对事物进行分类表面上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好像是一件不得不做的工作,其实你这样做的过程是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建立一个个的框架和格子的过程;你完成的外在任务越多,自身改变也越多,这就是“反向驯化”,通过标注、整理、写体会等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作业,在做的过程中雕刻自己的心智,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认知方法。

我们以前提到过二十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庞加勒说的,“房子是由石头垒起来的,但仅仅把石头堆在那儿是不能建成房子的”。把石头存储的最好方法是把它盖成房子,否则它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我们花钱的时候经常说,“量入为出,不要搞得入不敷出”,而吸纳知识遵循的法则正好相反:我们要“量出为入”,只有感觉到某种匮乏,吸纳的量才可能大,输出量才会导致输入量的增加,反过来,输入量的增加不能增加输出量。

只有让自己进入输出状态,形成某种类似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的时候,才可能有效输入。

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乔布斯最欣赏的那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Hungry=输出,如果不输出,你天天像吃零食一样往里输入各种知识和信息,是不可也就明白了乔布斯最欣赏的那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Hungry=输出,如果不输出,你天天像吃零食一样往里输入各种知识和信息,是不可能感觉到hungry的。你一直收获满满,但输出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下笔不成一言”,或者用诸葛亮的话说是,“出口是千言万语,胸中实无一策”。只有通过输出才能保持hungry的状态,也才能保持foolish的状态——最让你感觉到自己笨和不行的就是在你输出的那一刻。

相关文章

  • 认知思维: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认知思维: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Cognitive Thinking: What is the Nature of ...

  • 学习认知的本质是什么?

    当你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留下的遗言会是什么? 你想象一下,当你高中毕业的时候,回首三年的高中学习,你想对自...

  • 如何充实度过大学4年?做好5件事就够了。

    大学学习&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大学学习&生活的认知是什么? 对于校内外学习&实践锻炼经历,我该搭建什么样的思维...

  • 认知的本质是什么?

    0.提纲 人类的认知的本质是什么? 认知和记忆有什么不同? 意识和认知有什么不同? 意识和记忆有什么不同? 记忆和...

  • 认知的本质是什么?

    文|蔺雪梨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9天,1181字,累计25751字。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

  • 个人认知进阶五步法

    01.认知是什么? 认知,本质是一种底层思维,与昨天的“元认知”异曲同工。认知与技能都重要,但有本质区别,技能是闭...

  • 学习痛苦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

    认识学习痛苦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在认知/感知上,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先从4个月来,自己的手被砸的痛中,来...

  • 琳琳小课堂:跨界

    跨界的本质是什么? 跨界的本质,就是跨出自己认知的边界, 去探索认知的新边疆, 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就能看到别人...

  • 【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一直说要学习,你是否有想过,学习的定义和本质是什么? 在《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里,学习的定义是:一种基于经验而...

  • “学习”是什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是什么?财子部落的黄明财确理解就是“电脑安装软件,升级系统”。 一个电脑,之所以能实现你的愿望, 原因在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认知的本质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ns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