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十来遍,感觉是真不容易读懂,其中叙、引、喻、议,断断续续,复而非复。也看了一些关于这篇文章的解说,依然是一些似懂非懂的理解。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不要被我误导。
《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后世称誉的奇文。庄子生活在诸侯混战、争霸天下的战国时期,在《逍遥游》中完全看不出有关战争残酷的痕迹,表现出的只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超然物外的自由精神。
开篇写北冥鲲之大、鹏飞适南冥的大美,虚中结撰,引用《齐谐》里的记载、蜩与学鸠的笑谈、汤之问棘的对话,对鲲鹏反复提及并不断嬗变,引出大小之辩。进一步从虫鸟到人,从自视如蜩、学鸠、斥鷃的世人,到与鲲鹏照应“御风而行”的列子,最后引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无所待,以游无穷”——“逍遥游”境界的至人、神人、圣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揭示主旨后写了不求名声——“吾将为名乎?”的许由;不求功业——“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的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求有用于世——“今子有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有之乡……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的庄子。整体结构上是大头大尾,揭示主旨前后都用了较多篇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求名声,不求功业,不求有用于世。这种绝对的自由理想只能说是庄子的幻想(此时我们可能是在学蜩和学鸠)。虽然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但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反观和审视的视角。在这充满压力的现实世界,要想“物莫之伤”,则不应过分执迷于功名利禄,要学庄子看清逍遥意,看轻世俗名和利。
除了主旨,有些小议论也是非常的精辟和实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能理解寿命长的。抢榆枋、跃蓬蒿的小学鸠理解不了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夏生而秋死的蟪蛄(寒蝉)不知道季节变化。人类已是这世间最智慧的存在,依然还有待去探索的未知。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因为成长境遇的不同,有各自长短不同的认知半径。如果被人嘲笑,就让他们去笑吧,“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