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被首页投稿拒绝的稿件
我用理论的刀子把丰富多彩的苏词给剥离得枯燥不堪

我用理论的刀子把丰富多彩的苏词给剥离得枯燥不堪

作者: 复旦金声缘 | 来源:发表于2018-10-18 16:15 被阅读2次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我用理论的刀子把丰富多彩的苏词给剥离得枯燥不堪

 王秋寒  李士金施玉谦 林晓桐 孙雯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的表述随时“出新”,比如说:‘树起“义法”说的大旗。’方苞“义法”论体现了他的散文思想理念,在袁编则变成了“树起”“大旗”!袁编云:方苞讲“文章作法”,或侧重于“虚实详略之权度”,或追求“首尾开合,顺逆断续”之“脉络”,或提倡用语“体要”和简洁,偏重文法。试问“文章作法”与“文法”有何区别?云“文章作法”与“偏重文法”是什么意思?袁编云:由于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2]袁编云“由于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袁编理解“理学道统”的精神实质吗?“与制举之文相通”便“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 “制举之文”在当时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朝野”是多大的范围?黄老的新浪博客在“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一文中批评袁编云:三卷230页倒9行“莞然而笑”应为“莞尔”之误。四卷,289页倒12行“殷情”应为“殷勤”之误。三卷300页“批郤中窍”,而成语应为“批郤导窾,”撰稿人书写为“批郤中窾”。[3]

人生总是要面对挑战的不是吗?

       在没有上这学期的中国文学史课之前,我的印象当中这门课应该是枯燥无趣的。不就是讲历史嘛,而且还是文学发展的历史,更是无聊!但是当上了第一节课,老师说本学期的课要由我们自己上,当时就来了兴致。我们自己上?怎么上?那又讲些什么呢?老师一会儿便给我们分配了任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内容。我认为这学期课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讲课的准备和过程了。其实虽然我为文科生,但是我的语文方面是很大的缺陷,特别是让我上台为大家讲我不擅长的东西,心里更是害怕!可是想了想,人生总是要面对挑战的不是吗?于是我开始积极地准备我负责的内容,从图书馆借书翻阅,去计算机房查阅相关的论文,我发现原来古代的文人也是有趣的。我也意识到原来作为一名老师,为了一堂课的内容要那么努力地去深入挖掘那么多东西。当我备齐资料,为了能更好的辅助讲课,我开始制作ppt,在这过程中我也学会了ppt的很多制作方法。我对于将来的就业意向是报考教师编制,因此每一次的上台讲课机会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很好的历练。从每一次的锻炼中发觉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也是文学史课给我的收获。当然,老师在组织我们和评点我们上也花了相当大的精力,老师对我的批评也是我的收获。原来做ppt的着眼点并不一定要全面,而要精到,选一点即可。这也让我意识到做事情也是可以类比的。做任何事情并不是要瞻前顾后,而是要选择有新意的着眼点。在当代社会,这种意识也是必要的。总而言之,文学史课给我的收获就是让我发现了文学的乐趣,锻炼了讲课的勇气,开辟了看待事情的角度。(王秋寒)从我个人角度出发,至今为止讲了两次课,都是主要讲人物,一位是贺铸,一位是顾炎武,讲完之后对这两个人的了解倒是更深入了。我本身比较喜欢野史(带点情节性的正史,并非全是虚构杜撰的那种)轶事,一直认为讲课如果全是学术性的东西,我自己会准备得很痛苦,同学们听得也会很乏味,第一次讲贺铸是非常带有我个人风格的讲法,老师肯定之余的评价是“有点像说书”,可我觉得说书至少能让人记得些内容。第二次讲课,我有心改进,希望能把顾炎武这个人挖得深一点,甚至从不同方面来看他的性格、诗风,可顾炎武这人无聊得很,反清复明和为国守节贯穿他生命始末,本来挺尊敬这个人的,但看到他唯一一首悼亡诗都带有守节思想时,身为女人不禁为他夫人不平起来,甚至开始带着批判眼光来看顾炎武这个人物,最后对他的总体评价就有点偏颇。两次讲课,一次学会了学术和趣味相济,一次学会了不带个人情感地客观评价人物。听同学们讲课,就很佩服那些从一个特殊的点去解读作品和人物的同学,比如着重分析《聊斋》中的男狐形象,比如从龚自珍的红颜知己来看龚的诗作的,这些讲课既有吸引我的点,又不乏学术性,感觉大家第二轮讲课普遍比第一轮要好,可能都选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更愿意深入研究,另一点就得益于老师说的不要照本宣科,第二轮讲课真正跳脱了书本,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点并向大家展示,更具趣味性,也让我对人物作品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一学期下来其他同学的讲课可能没有记得很清晰,自己讲的倒是记忆犹新,但至少比上学期上完课全程懵圈好多了。(文学院1306 施玉谦 011303084)大学三年以来,我遇见了不少的老师,绝大部分老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有些老师会让学生上台讲课,但也只是一次锻炼,一次调剂。而李士金老师一反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部的授课都是由学生完成的,他只是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在这样一次次的讲课中,课堂慢慢的交到了每一位学生的手里。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此外,李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能力并不是指应付考试的能力,而是真正有益于个人发展、提升自我的能力,从第一堂课开始,李老师就强调我们要注重对十大能力的培养,虽然短期内取得的成效不大,但是只要坚持下去,长久地培养这些能力,这将会是一件很棒的事。(孙雯)起初我是怀着小小的期待等候老师的这堂课的,因为早在老师教我们之前,就以一把长胡须夺人眼球,眼神炯烁,行动敏捷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但从第二周同学们讲课开始,我就忐忑不安了,害怕不善表达的我如同之前被老师打断讲课的同学尴尬下场。后来,我果然用理论的刀子把丰富多彩的苏词给剥离得枯燥不堪了,看着老师万分焦灼的神情,灰心丧气之余,我也只能暗自记着老师强调的对作品本身的欣赏。而我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老师一再申述的“在名著的海洋中游泳”,让我重新翻开原著阅读,虽然读的依然少,但是至少这个观念深刻在心里,在以后的读书中也会一直去践行。此外,同学们的演讲让我叹服而受益匪浅。每位同学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次讲课中,让我惊叹大家强大的演讲能力。着重欣赏作品的同学,可以将一本厚厚的书讲得脉络清晰而生动有趣。最为佩服的是有的同学在审美或思辨中进行自我体悟式的创新演讲。不受教科书的误导,以自我的审美感受和逻辑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观点,真正学会了独立思考。我想这是我以后读书中需要培养和锻炼的素养。(林晓桐)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圣贤文化,就要理解古代社会“忠君爱国”的内在逻辑性。爱党爱国,同舟共济。我们必须认识到,为国为民与自我享受目标一致,个人前途共民族前途交相辉映。要理解这些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必须懂得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懂得行政管理职业道德与中国世纪之关系,懂得国民素质水平反省之意义,懂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积极的稳定,是最大的政治。全国人心的团结和稳定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前提。发散性思维的认知告诉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值得深思,范进之所以到五十多岁才中举,正是因为其缺乏素质能力。最后中举是因为其一以贯之的精神感动了有同样经历的主考官周进。本文作者吴敬梓讽刺科举制度,但对范进的始终不渝坚持考试取得成功的描写也是很客观的。现在的应试教育中不乏坚持考试获得成功的范进式人物,而真正以高素质考试成功的是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这样的人才。圣贤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中举”,而是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成人教育。[4]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330-331页。

[3]黄老的新浪博客: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2010-02-27 20:08:57)。

[4]李士金著《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思考》,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版,第15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用理论的刀子把丰富多彩的苏词给剥离得枯燥不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qp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