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医诊断学-02闻诊

中医诊断学-02闻诊

作者: 小小学生儿 | 来源:发表于2023-08-04 10:58 被阅读0次

1、听声音:语声、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咳嗽、呕吐、肠鸣等声响。

2、心主神、肝主疏泄、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3.常声:正常的声音。

4。病变的声音:凡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

凡语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5.病变的声音: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

5.1发声

1语声重浊:似有鼻音,多为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鼻窍不利。

2语气低微:气短不续,欲言而无力复言者,称为夺气,是宗气大虚之征。

3喑哑与失音:语音嘶哑者为音哑,语而无声者为失音。前者病轻,后者病重。新病喑哑和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雍肺,肺气不宣,清肃失司所致,所谓“金实不鸣”。久病多属虚症,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或肺气不足,津亏肺损,声音难出。还有妊娠失音,多因胞胎阻碍肾之络脉,肾精不能上荣于咽喉所致,一般分娩后即愈。失音是神志清楚而不能发出声音“语而无言”,失语为甚至清楚,虽能发出声音,但表达障碍,“有声而无语”,多见于中风或脑外伤之后遗症。

4惊呼:患者突然发出的惊叫声。其声尖锐,表情惊恐者,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小儿阵发惊呼,多为受惊。成人发出惊呼,出惊恐外,多属剧痛,或精神失常。

5.2语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症。多见于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3.独语:自言自语,楠楠不休,见人语止,首位不续,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多见于癫病,郁病。

4.错语:神识清楚而语言有错乱,说后自知言错。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浊,瘀血,气郁等阻碍心神所致。

5、狂言:是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所致,属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6.语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吐字不清。阴习惯而成者,称为口吃,不属病态。病重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5.3呼吸

1.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神志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有虚实之分。

发作急骤,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唯以呼出为快,形体强壮,脉实有力者,为实喘。多为风寒袭肺或痰热雍肺,痰饮停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所致。

发病缓慢,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唯以深吸为快,形体羸弱,脉虚为力,为虚喘,多为肺气不足,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

2.哮:是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因痰饮內伏,复感外邪而诱发;也可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或闻刺激性气味而诱发。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3.短气:是指呼吸气急而短促,气短不足以息,数而不相连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音。短气也称气短,有虚实之别,虚证短气,兼有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多因体质虚弱或元气亏损所致;实证短气,常兼有呼吸声粗,或胸部窒闷,或胸胀腹满,多因痰饮,胃肠积滞,气滞或瘀阻所致。

4.少气: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少气又称气微,主诸虚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5.鼻鼾:是指熟睡或昏迷时鼻喉发出的一种声响,是气道不利所发出的异常呼吸声。熟睡有鼾声,但又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多因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所致,老年人及体胖者多痰者较常见。若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而鼾声不断者,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5.4咳嗽:咳嗽多见于肺部疾病,然而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影响肺而引起。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咳声重浊沉闷,多属实证,多因寒痰,湿浊停聚与肺,肺失肃降所致。

咳声轻清低微,多属虚证,多因久病耗伤肺气,失于宣降所致。

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塞不通,多因风寒袭肺,肺失宣降所致。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多属热证,多因热邪犯肺,灼伤肺津所致。

咳嗽痰多,易于咯出,多因痰浊阻肺所致。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所致。

顿咳:咳嗽阵发,连续不断,咳止时常有鸡鸣样回声,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又称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白喉: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喉中有白膜生长,擦破流血,随之复生,是时行疫毒攻喉所致。

5.5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有物为呕吐。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常因脾胃阳虚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呕吐粘稠黄水,或酸或苦者,多属实热证,常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因脑髓有病等。

呕吐酸腐味食物,多属伤食,多因暴饮暴食,或过时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卫气上逆所致。

共同进餐者多人发生吐泻,可能为食物中毒。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

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称为水逆,多因饮邪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5.6呃逆: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不能自制的症状。胃气上逆所致。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连续有力者,多属实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了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无力者,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持续时间短暂,无其他病史及兼症者,多属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多因一时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一般为时短暂,不治自愈。

5.7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俗称“打饱嗝”,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因宿食内停,属实证。

嗳气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满,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反胃,属实证、

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症减者,多为寒邪犯胃,或为胃阳亏虚。

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食少纳呆者,为脾胃虚弱,属虚证,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

饱食或喝碳酸饮料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者,不属病态。

5.8太息:又称叹息,是指患者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表现。

5.9喷嚏:是指肺气上逆与鼻而发出的声响。偶发喷嚏,不属病态。若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多因外感风寒,鼻窍不利之故,属表寒证。若季节变化,反复出现喷嚏,鼻痒,流清涕,多因气虚,阳虚之体易受风邪袭扰所致。

5.10肠鸣:

肠鸣增多脘腹部鸣响如囊裹浆,辘辘有声,行走或推扶脘部,其声下移者,称为振水声。若是饮水过后出现,多属正常;若非饮水而常闻此声者,多为水饮留聚于胃,为中焦气机阻滞所致。

鸣响在脘腹,如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中气不足,胃肠虚寒。

肠鸣高亢而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乱所致。若伴有腹痛,便急难忍,腹泻,或水样便,或伴见呕吐者,属饮食不洁。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胸胁蛮闷不舒者,为肝脾不调。

肠鸣稀少:多因肠道传导功能障碍所致,如实热蕴结肠胃,肠道气机受阻;肝脾不调,气机郁滞,肠道腑气欠通;脾肺气虚,肠道虚弱,传导无力;阴寒凝滞,气机闭阻。肠道不通所致。

肠鸣音完全消失,脘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者,多属肠道气滞不通之重证,多见于肠痹或肠结等病。


气味酸腐臭

相关文章

  • 为什么有的中医也不相信把脉呢?

    这是不可能的。 只要是真正的中医,一定会相信把脉、也必须给病人把脉。中医诊断学里有四诊、八纲的说法。四诊就是望、闻...

  • 辩证论治

    一:中医框架 中医框架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基) 二:中医诊断学(中诊) 三:中药学(中药) 四:方剂学(方剂) ...

  • 中医考研 | 中诊复习方法

    中医诊断学这一门课程层次很分明,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曰四诊,即望闻、问、切;二曰辨证,辨证的方法有病因辨证、脏...

  • 中医的闻诊

    中医看病之“闻” 一、医生在听什么 “望闻问切”中的“闻”,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 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去医院看病,...

  • 中医诊法之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气...

  • 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

  • ‍️👨‍⚕️“中醫文化” 之“闻诊”

    中医诊断‖第二节 闻诊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

  • 【小儿推拿】中医四诊——闻诊

    听声音 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咳嗽、声息、呼吸等声音的变化,以及利用听诊器倾听小儿的呼吸和心音。 啼哭声:正常的小儿哭...

  • 和中医生一起学舌诊(2)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中医生 已经学完了《中医诊断学》 同时已经自学两本舌诊书籍 补充舌色篇 这两个其实和上期中青紫舌...

  • 工作室项目介绍—古中医脉诊

    中医有四诊:“望、闻、问、切”,切诊指的就是脉诊,也是中医诊断最重要的一环,一般通过前三诊做个大概诊断,最后用切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诊断学-02闻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se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