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声音:语声、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咳嗽、呕吐、肠鸣等声响。
2、心主神、肝主疏泄、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3.常声:正常的声音。
4。病变的声音:凡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
凡语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5.病变的声音: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
5.1发声
1语声重浊:似有鼻音,多为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鼻窍不利。
2语气低微:气短不续,欲言而无力复言者,称为夺气,是宗气大虚之征。
3喑哑与失音:语音嘶哑者为音哑,语而无声者为失音。前者病轻,后者病重。新病喑哑和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雍肺,肺气不宣,清肃失司所致,所谓“金实不鸣”。久病多属虚症,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或肺气不足,津亏肺损,声音难出。还有妊娠失音,多因胞胎阻碍肾之络脉,肾精不能上荣于咽喉所致,一般分娩后即愈。失音是神志清楚而不能发出声音“语而无言”,失语为甚至清楚,虽能发出声音,但表达障碍,“有声而无语”,多见于中风或脑外伤之后遗症。
4惊呼:患者突然发出的惊叫声。其声尖锐,表情惊恐者,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小儿阵发惊呼,多为受惊。成人发出惊呼,出惊恐外,多属剧痛,或精神失常。
5.2语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症。多见于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3.独语:自言自语,楠楠不休,见人语止,首位不续,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多见于癫病,郁病。
4.错语:神识清楚而语言有错乱,说后自知言错。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浊,瘀血,气郁等阻碍心神所致。
5、狂言:是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所致,属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6.语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吐字不清。阴习惯而成者,称为口吃,不属病态。病重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5.3呼吸
1.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神志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有虚实之分。
发作急骤,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唯以呼出为快,形体强壮,脉实有力者,为实喘。多为风寒袭肺或痰热雍肺,痰饮停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所致。
发病缓慢,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唯以深吸为快,形体羸弱,脉虚为力,为虚喘,多为肺气不足,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
2.哮:是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因痰饮內伏,复感外邪而诱发;也可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或闻刺激性气味而诱发。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3.短气:是指呼吸气急而短促,气短不足以息,数而不相连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音。短气也称气短,有虚实之别,虚证短气,兼有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多因体质虚弱或元气亏损所致;实证短气,常兼有呼吸声粗,或胸部窒闷,或胸胀腹满,多因痰饮,胃肠积滞,气滞或瘀阻所致。
4.少气: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少气又称气微,主诸虚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5.鼻鼾:是指熟睡或昏迷时鼻喉发出的一种声响,是气道不利所发出的异常呼吸声。熟睡有鼾声,但又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多因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所致,老年人及体胖者多痰者较常见。若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而鼾声不断者,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5.4咳嗽:咳嗽多见于肺部疾病,然而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影响肺而引起。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咳声重浊沉闷,多属实证,多因寒痰,湿浊停聚与肺,肺失肃降所致。
咳声轻清低微,多属虚证,多因久病耗伤肺气,失于宣降所致。
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塞不通,多因风寒袭肺,肺失宣降所致。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多属热证,多因热邪犯肺,灼伤肺津所致。
咳嗽痰多,易于咯出,多因痰浊阻肺所致。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所致。
顿咳:咳嗽阵发,连续不断,咳止时常有鸡鸣样回声,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又称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白喉: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喉中有白膜生长,擦破流血,随之复生,是时行疫毒攻喉所致。
5.5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有物为呕吐。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常因脾胃阳虚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呕吐粘稠黄水,或酸或苦者,多属实热证,常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因脑髓有病等。
呕吐酸腐味食物,多属伤食,多因暴饮暴食,或过时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卫气上逆所致。
共同进餐者多人发生吐泻,可能为食物中毒。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
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称为水逆,多因饮邪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5.6呃逆: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不能自制的症状。胃气上逆所致。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连续有力者,多属实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了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无力者,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持续时间短暂,无其他病史及兼症者,多属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多因一时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一般为时短暂,不治自愈。
5.7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俗称“打饱嗝”,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因宿食内停,属实证。
嗳气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满,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反胃,属实证、
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症减者,多为寒邪犯胃,或为胃阳亏虚。
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食少纳呆者,为脾胃虚弱,属虚证,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
饱食或喝碳酸饮料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者,不属病态。
5.8太息:又称叹息,是指患者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表现。
5.9喷嚏:是指肺气上逆与鼻而发出的声响。偶发喷嚏,不属病态。若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多因外感风寒,鼻窍不利之故,属表寒证。若季节变化,反复出现喷嚏,鼻痒,流清涕,多因气虚,阳虚之体易受风邪袭扰所致。
5.10肠鸣:
肠鸣增多:脘腹部鸣响如囊裹浆,辘辘有声,行走或推扶脘部,其声下移者,称为振水声。若是饮水过后出现,多属正常;若非饮水而常闻此声者,多为水饮留聚于胃,为中焦气机阻滞所致。
鸣响在脘腹,如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中气不足,胃肠虚寒。
肠鸣高亢而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乱所致。若伴有腹痛,便急难忍,腹泻,或水样便,或伴见呕吐者,属饮食不洁。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胸胁蛮闷不舒者,为肝脾不调。
肠鸣稀少:多因肠道传导功能障碍所致,如实热蕴结肠胃,肠道气机受阻;肝脾不调,气机郁滞,肠道腑气欠通;脾肺气虚,肠道虚弱,传导无力;阴寒凝滞,气机闭阻。肠道不通所致。
肠鸣音完全消失,脘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者,多属肠道气滞不通之重证,多见于肠痹或肠结等病。
气味酸腐臭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7417/76bf66f35da19f9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7417/6d953aaf156a774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7417/539d9dad56dac75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7417/e05cb066d52a6df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7417/114c00c1a35d0d3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7417/d281309e3835bba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7417/7550f5bbef23d45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7417/c989ed6c1131794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