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举行一场文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谁会成为速度之王博尔特呢?
提起文思敏捷,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著名文学家曹植。在皇帝哥哥曹丕的权势威迫下 ,他满怀悲愤,七步成诗,留下了千古名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以物喻情,生动的表述了对皇家子弟手足相残的愤慨控诉。
近年来,牙买加盛产短跑高手,博尔特身后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团队群体。如果说曹植是文坛的牙买加人,那么另外一个人,绝对称得上文坛的肯尼亚人,他才思敏捷,盛产的却是长篇。
在一场类似高考的万众瞩目考场,他被考官重点监督。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从容偷天窃日,为八名考生做了枪手。气得考官大发雷霆,于是这位兄台的脑门上就等于被贴上了道德败坏四个字,他的科举之路从此也就碰上了绝壁。
他虽然相貌丑陋,但却才思敏捷。每次做诗,他左手右手八次相合,就文思泉涌,喷薄而出,故时人送其外号“八叉“。
他虽才名高垂,但却言行不拘。在他主持的科举考试中,以才学为标准取士录进,张榜公布试卷三十余篇。却因其中存在非议时政之处,而遭到贬抑,不久竞郁郁寡欢而去。
他在《商山早行》一诗中,留下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千古名句,如诗如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与当时著名诗人李商隐齐名,开创了唐诗新风“花间派”。
他,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