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
一、师生关系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教育情境,师生关系及其互动方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说是能深度倾听学生说话,越能促进师生互动,成为一位有效的班级团体辅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一种互动对话与交流,而且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能否把学生的个体的行为与班级行为统一起来,则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指导又于它的价值取向有关。教师与学生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而言是吸引人的,教师对学生人格成长方面的影响力也相对的提升。
二、朋辈互动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
可以说青少年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团体中完成的。
1,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不仅可以满足其社交需要,而且是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2,同伴关系具有认知发展的功能。同伴互动促进了儿童和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对他们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3,同班关系还具有文化传递和行为发展的功能。个体是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来袭的新的社会行为的。
4,同伴群体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源泉。
5,同伴还是青少年未来成就发展的影响源。尽管之中心理互助是非专业的,但他提供的是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人际间的帮助。
三、班级气氛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
班级气氛指的是一种团体的社交气氛,对青少年来说直接影响提成就和心理发展的因素就是学校特别是班级的气氛。班级气氛影响参与者的心态,参与者的心态影响讨论的方向和结果:
1,“他人在场”心态下的群体活动
2,从众心态下的群体活动
3,防卫心态下的群体活动
可见潜在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都可能来自群体气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辅导教师应营造一种真正民主的班级气氛,班级成员的消极防卫心理和消极心理,使得每个成员在讨论中都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第四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论分析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取向:
1,从强调学科内容向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发展。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发展,。
3,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因素的整合发展。
4,从强调课程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发展。
5,从强调“实际课程”向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课程,他的外在形式之一就是心理辅导活动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