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乔克儿陪你读书”的
第“7”本书
我有时候会想象如果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那么喜欢看文学,文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么?”我该怎么回答。
我可能会回答:“这是爱好啦,没什么用处,就是纯粹的喜欢。”
但这样的回答总感觉有些不对,喜欢一样东西一定是给了你一些“正反馈”才能使你持续坚持下去的。
那文学给我的正反馈是什么?我一直说不清楚。
直到最近看了阿城的《棋王》,我感受到了一股来自文字的力量,将我从日常焦虑的泥淖中一把拉出,让我站在坚实的土地上,认真生活。
1
在前往乡下插队的路上,作者遇到了棋王王一生。
因为走的时候没人送,作者心中多少有些失落。
王一生找到作者,嚷着要和他下棋,作者正烦闷着,就说:
“你没人送吗?这么乱,下什么棋?”
“我他妈要谁送?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来,你先走。”
王一生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这样显示出来了,没有文青的伤春悲秋,在任何时候都想要下棋。
在王一生的眼里,这个世界分两类人,自己和别人;因此,他总喜欢说“你们这些人”。
“你家道尚好的时候,有这种精神压力吗?有,也只不过是想好上再好,那是馋。馋是你们这些人的特点。”
“你总在说你们、你们,可你算什么人?”
“我当然不同了。我主要是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唉。不说这些了,你真的不喜欢下棋?何以解忧,唯有下棋。”
“你有什么忧?”
“没有什么忧,没有。‘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佐料儿。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知青去乡下插队,每个月有20几块钱的收入,还管饱饭,可作者心中总有些不痛快,因为乡下没有电影可看,没有书可读。
王一生看着作者,摇摇头说:“你们这些人哪!没法儿说,想的净是锦上添花。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作者被王一生教育了,他开始后悔用电影和书来表达对生活的不满,好像生活一切都如王一生所说的那样好。
可我隐隐有一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楚,但我大致觉出是关于活着的什么东西。
“是呀, 你觉得一切都好,干嘛还要下棋呢?下棋不多余吗?”
“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待在棋里舒服。就是没有棋盘、棋子儿,我在心里就能下,碍谁事儿啦?”
王一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别人追求的那些东西,他似乎不那么感兴趣,例如财、名、妹子以及电影书籍等娱乐。
王一生有一种特意功能,只要能下棋他就满足,也绝不随大流。
这要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寝室6个人,5个人在开黑打LOL,剩下那个人在那下象棋。
2
要用文字描绘一个人物,除了他的现在之外,还要加上他的过去。
王一生的母亲据说解放前是窑子里的,后来被人看上做了小,但是买她的那个人欺负她,让她当老妈子还打她,后来她就跟人跑了。
几经辗转,才跟了他现在的这个父亲。
王一生在帮母亲叠印刷厂的书页子时,偶然发现一本象棋书,他从这本象棋书里看出了门道,然后就自学象棋并跟人去到处练。
像很多的普通人一样,王一生的爱好和学业产生了冲突(在他母亲眼里)。
王一生的老师见王一生棋下得好,就送他一副象棋,王一生把象棋拿给他妈看,他妈说:
“唉,这是善心人哪!可你记住,先说吃,再说下棋。等你挣了钱,养活家了,爱怎么下就怎么下,随你。”
可王一生的母亲未见到王一生挣钱就走了,去世之前对王一生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一条街都说你棋下得好,妈信,可妈在棋上疼不了你。你在棋上怎么出息,到底不是饭碗。妈不能看你念完初中,跟你爹说了,再怎么困难,也要念完。
高中,妈打听了,那是为上大学,咱们家用不着上大学,你爹也不行了,你妹妹还小,等你初中念完了就挣钱,家里就靠你了。
妈要走了,一辈子也没给你留下什么,只捡人家的牙刷把,给你磨了一副棋。”
说着,就叫王一生从枕头下拿出一个小布包来,打开一看,都是一个小点大的子儿,磨得是光了又光,赛象牙,可上头没字儿。
“我不识字,怕刻不对。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妈疼你好下棋。”
读到这里,王一生哭了,我作为读者,也绷不住哭了。
阿城就用这么短短一段话,就勾起了我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被岁月积淀下来的情感。
真正厉害的作者,善于在平凡的文字下埋藏具有海啸般力量的情感。
王一生的母亲为了生计,整日操劳,终于染上重病,她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因此去捡了人家的牙刷把,拿来磨棋子。
可以想象,王医生的母亲花了多少的时间、心思,用怎样坚强的毅力,最终才把棋子磨好。
这些棋子的光滑程度,赛象牙,一方面是因为王一生的母亲心灵手巧,花了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寓意着王一生母亲赋予棋子比象牙更珍贵的纪念价值。
最最关键的是,她不支持王一生下棋,但她却为王一生耗尽心力磨棋子,这代表了最纯粹的母爱,撇开了生计的物质因素。
3
即便在那个物质荒芜的年代,人们还是会举办象棋比赛。
王一生虽然没参加过什么正经比赛,但是他的名气因“棋呆子”的各种有趣事例而变得十分响亮。
很多好友都劝他去参加一场大型棋类比赛。
但是当比赛快要开始时,好友们却没在花名册上看到王一生的名字。
好友脚卵(倪斌)特地用他父亲的一副明朝留下来的棋作为礼物送给书记,替王一生走后门,王一生听说后,却死活不肯参赛了。
“那是他父亲的棋呀!东西好坏不说,是个信物。
我妈留给我的那副无字棋,我一直性命一样存着,现在生活好了,妈的话,我也忘不了。
倪斌怎么就可以送人呢?”
王一生虽然没去参加比赛,但是他平常爱下棋,苦于没有对手,这次的大型比赛正好帮他筛选找对手,所以他决定去登门拜访比赛的前三名。
脚卵立马领来了两个人,分别是比赛的第二、第三名。
听说有人那么狂,许多参赛者都要来和脚卵一较高下,王一生于是就和九个人同时下棋,看热闹的人非常多,不用人组织,大家都纷纷为这场赛事做志愿者。
渐渐的,王一生赢了八个人,只剩下一人了。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最后的那个人,是一位年长的老者,他原先不露面,现在亲自走到赛场求和来了。
经此车轮战,王一生精疲力竭,最后他在众人搀扶下离场。
王一生盯着作者手中的棋子(比赛前怕出什么事交给他保管),“哇”的一声吐出了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在小说最后,作者用上述这段话作为结束语,对应了前文的“活着的欲望”。
而全文所写的关于活着的欲望,于王一生而言是下棋,于作者而言是看书看电影。
自己热爱的爱好,是除了衣食住行之外灵魂真正得以安歇的载体。
4
在21世纪的今天,物质大繁荣,内容泛滥,很少有人能有真正热爱的爱好。
因为孤独,大家的玩乐都是跟着周围人的潮流而走的。
你在看抖音,我赶紧也去下一个。大家都在玩吃鸡,我也来加入吧。
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的跟着一个爱好走,不被周围的人影响。
人,要对另一个人产生深刻的情感,并不是一眼就能决定的,一见钟情那是见色起意,只有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彼此陪伴,彼此依偎,才会有深刻的情感。
人,要对一件事产生深刻的情感,亦需要经历生活的考验,时间的灌注,经历心中燃起的热爱之火的锻造,永远保留着三分钟热度的高温。
阿城塑造的王一生,摒弃了人间的诸多繁华,在温饱之外,只抓住了一点:
象棋。
现代人的焦虑,很大程度上在于想要的太多付出的太少,以及特喜欢横向比较!
和自己同龄的人正“闪闪发光”,在朋友圈晒着热带的五星级酒店,然后再来一张妹子背影。
亦或是发张带车的旅行照,然后再发美食照片。
看着人家的高档生活,再对比起自己的穷酸日子,各种焦虑如石头般压在心上。
倘若再想想北京一个地下室要卖一千万,想想自己的工资,那真的是要扎心了!
如果将王一生放到现在,可能会去开个直播下象棋,或者做个象棋的自媒体号,然后参加各大赛事获得很多的奖项。
所以,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的人在现代是不会缺钱的。
矛盾的是大部分人都随波逐流,这样做做那样做做,没法对爱好的投入程度没法达到如王一生那般,亦或是对自己的事业不够认真专注,然后再去羡慕朋友圈的图片,羡慕同龄人,心中再产生许多焦虑来。
而《棋王》就如一剂治愈焦虑的良药,阿城通过简单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棋王对于下象棋有着怎样的天才,怎样的热爱,最后怎样的胜利,看着这些,我的内心获得了安宁。
对于那些我想要的,都可以通过热爱、专注、执着、坚持来获得,而当你将自己沉浸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时,“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焦虑感便不复存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