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管不住自己的嘴,有诗为证——“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言不由衷,单指人们说话都不能完全自由。这个“不由衷”,有主动的违心之言,也有无意识的妄言、大言。
仔细观察,大庭广众之下,人们的讲话方式、讲话内容,和小范围内的讲话方式内容,和单独两人的讲话方式内容全不相同。这不完全是人们主动控制的结果,至少有一部分是下意识的行为。
我见过有的人在人前说话,就比平时要夸张一些,带有表演的成分。说话的内容也不完全是讲给对方一人听的,而是会把周围人的反应也考虑进来。比如,夫妻吵架,如果只有两人单独相处,或许三言两语就结束了;如果还有他人在周围,那吵架升级就是一定的了;如果旁人还要加以干涉,那后果简直不可预料。这简直就是系统论中“墒增”现象的绝佳证实——一场吵架,观众越多,情况越复杂,越难控制,最后系统的崩溃简直必然。
这种情况下的言不由衷,是语言的最大缺陷。说话的人即使想直抒胸臆,也无法避免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盖因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天然就要考虑外部的反馈;语言还是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反应的是当下的情景,解决的是当下的需求,表达的是当下的情绪。
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可以发表演讲。这是把交流工具升级为教育工具,把即时通讯升级为思想输出。这种情况下,他们依仗的是一件神器——那就是“文稿”。
文字作为一种思想载体,最大的优点是不受外部环境影响。无论人多人少,写出来的文字都是人们心中所想。只有在发表文字的时候,外部环境才会发生作用。
文字不是即时工具,文字比语言来得慢,但比语言存留的久。
文字要比语言更容易抵达内心深处,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文字更可以被修饰的花团锦簇,甚至南辕北辙。文字控制能力越高,越能表达意图,绝不会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
“辞不达意”,指的文字控制能力,却绝不会把“反对”写成“赞同”;说话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这种绝对逆转。
言不由衷,有时候骗的是自己;写出来的假话,却一定只用来骗别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