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是分析心理大师荣格于83岁高龄之时回顾自己一生的关键事件,写下的自传。
虽为自传,实际却是荣格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荣格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到成年后的所见所闻;从作为医生所治疗过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从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从现世中的种种人事到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
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以平实的语言跟人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阅读本书,不仅能全面地重新认识荣格,还能一窥心理学发展中重要的历史分歧、走向,以及玄学、伦理学和哲学的诸多重大命题。
【自 序】-荣格
我的一生,是潜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潜意识中的一切都想成为卓然之事,连人格也想脱离潜意识状况而发展,觉得自己是个整体。我不能用学术语言来呈现我的成长过程,因为我不能把自己作为学术问题来体味。
根据内心观照,人是什么,从永恒的观点来看,人像什么只能用神话来表达。神话较有个性,比科学更准确地说明生活。科学用一刀切的概念工作,这些概念过于浮泛,无法因应个别生命的主观多样性。
我如今八十有三,就讲讲我这一生的传奇。但是,我只能径下断语,而非"讲故事"。它们是否确有其事,这不成问题。问题只在于,是我的童话,还是我的实话?
自传谋篇布局的难点在于没有标准,没有可做评判的客观依据;不可能做恰如其分的比较。我知道本人在许多事上不似他人,但不知自己实际是何模样。人无物可比,他非猴、非母牛、非树。我是一个人。但这算什么呢?无穷无尽的神祇像对任何生灵一样也把我四分五裂了,可我不能把自己跟动物、植物、石头对照。只有神物超越人。那人怎么可能对自己有什么定见呢?
人是自己掌控不了的一个心理过程,抑或只不过在部分程度上如此。因此,人对自己或其一生并无结论。否则,人对此就会无不知晓,但此事至多只能臆想。归根结底,人从不知一切如何来临。生命的故事始于某处,始于恰巧忆及的某点,那里早已复杂至极。生命成何,不得而知。由是,故事无初,而终点只能略述。
人生是可疑的尝试,只不过在数量上是神秘现象。它如此转瞬即逝、如此不足,若有什么能存活并发展,简直是奇迹。我还是血气方刚的医学生时,就印象深刻,倘若我未毁灭,就觉得宛如奇迹。
我总觉得人生如同从根茎上长出来的植物,其本真的生命隐而不现,蕴蓄于根茎中。沃土上可见者只维持一夏。然后枯萎,昙花一现。若思索生命与作物无穷往复的生成与消亡,会得出虚无这种印象;但有什么变易不居、存续不绝,我从未失去对它们的感受力。所见英华消逝,根茎持存。
其实,我觉得这一生只有一些事件值得一谈,彼时倏忽易逝的世界闯入永不流逝的世界。因此,我主要说说内心体验,属此之列的有我的梦境与想象,它们同时构成我的学术工作素材,如同从熔融的玄武岩中析出有待处理的石头。
除了内心事件,其他有关旅行、人与环境的记忆相对淡出了。许多人经历了当代史并为此花费笔墨;好找他们查对,或者请他们讲述。我对自己平生外部事实的记忆大都淡薄或者流逝了。可我遭遇的"另一种"现实--与无意识相撞,都铭刻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却,那里总是盈千累万,其他一切均退居其后。
故而,也有人成为我难以忘怀的回忆,只因其名在我的命书中向来就赫然在册,而与他们相识同时也犹如重新记起。
连青春年少时或者后来从外部向我靠近并且对我重要的事物,也有内心体验的印记。我很早就参透了,若对生活中的纠葛没有答案,且内心无解决之道,说到底,它们也说明不了什么。外部情形无法替代内心状况。
由此,我的人生中,外部事件贫乏,自己说不出多少来,因为会觉得空乏且微不足道,只能由内心过程来理解自己,它们构成我的人生的特殊之处,而我的"自传"涉及它们。
【精彩选赏】……梦中,我下到冥府,在那里发现金光闪闪的宝座上别有神物,不属人间,而属下界,它目不转睛,木然上顾,以人肉为食。整整五十年之后,一篇评论中关于宗教仪式之处跃入眼帘,评论中说到晚餐象征体系中食人主题。那时我才明了,在这两次经历中开始渗入意识的想法多么老成、何其成熟,甚至何等过于成熟。当时谁在我身上言说?何方精灵孕思了这些经历?此处有何高见在起作用?我知道,庸夫都容易抑制不住地胡诌"黑衣人""食人者""巧合"与"事后穿凿附会",以迅速抹去不快至极之事,以不伤大雅。唉,这些规矩能干的正常人,我始终觉得他们有如那些乐天的蝌蚪,蜂拥在沥水中,在阳光下相互巴结,趴在浅的水里,不会预知明天坑洼就会变干。
当时什么在我心里言说?谁言难题而胜人一筹?谁把上界下界组合起来,以此定局,使我后半生充满狂风巨浪?谁让人心情浓重地预感人生成熟岁月而搅扰了纯真无邪、无所苛求的童年?除了来自上界、下界的生客,岂有他人?
这个孩童之梦向我透露了尘世的秘密。当时可谓埋入地下,过了许多年,我才走出来,如今知道,这么做是为了尽量发蒙启蔽(烛幽发隐),这是一种进入黑暗王国的仪式。那时,我的精神生活无意识地开始了。
……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书籍品种浩繁,人们在拥有更多选择权的同时,也面临着不知如何选书阅读。为此,李廿廿以“简书荐书员”的形式每日荐书,帮助缓解书友的“书籍选择困难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