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过期废柴·美文集读书简友广场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一08审美与人生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一08审美与人生

作者: 陈晓芃 | 来源:发表于2023-06-11 16:00 被阅读0次
    一、审美:作为一个生存范畴
    二、审美表现:以创造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
    三、审美超越:人生境界的转化

    “把审美(艺术)当做人的一种生存状况,一种崭新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特点。传统美学一直与人生哲学内在联系着,其核心问题不是美为何物,而是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

    作者这篇文章发表于1991年《文史哲》第五期,也是辑一2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最后一篇,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是个体生命得以实现的生存状态;又说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乐”具有内在价值,“成于乐”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仁”为核心的审美化、情感性的人生境界,是自由闲适的生存状态。又举例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的“游”正是表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状态

    庄子在摒弃了“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儒家哲学之后,庄子把目光集中于宇宙生命本体,集中于理想人生,集中于个体内心体验的极致。从人生哲学出发,创立了属于生存论范畴的审美美学,深刻揭示了宇宙的诗意和审美的人生价值。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审美境界不仅得之于艺术活动,而且的治愈日常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化。

    从中国到西方,作者又指出“生存论的审美理论肇始于康德。康德用知——认识、意——实践、情——审美的三分法划分了人类活动的三大领域。作为情感活动的审美不必通过任何外在的手段来实现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它以个体的内心体验直接关联到生存的价值,直接实现人的类本质,直接导向人的目的。

    席勒指出:“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它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三种自我确证方式。一种是实践的方式,另外两种是思维方式和感觉的方式:“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种在感觉中肯定人自身的方式就是审美。

    作者引用的这些先哲们的观点就是要论证自己的观点。“审美情感首先是一种生存感受,这是它最基本的意义与特征。”我们讨论审美,要在生存的范畴里讨论。

    “审美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它不仅仅是情感的释放和宣泄,而且是情感的对象化与形式化,这两方面内在一致地结合于审美表现之中。”

    “所谓情感的对象化是指个体通过表现性的意象创造将自我的感受转化为一个对象,于是,审美体验变成为对自我的感受的体验。”

    “形式化原则是审美世界的基本法则之一,不仅对审美对象是如此,而且对审美主体亦如此。”

    审美形式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感性材料组织结构。在对象方面,审美形式体现为一种感性形态的统一性,它使感觉材料具有适当的安排和组织,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主体方面,审美形式体现为一种构造力量,使诸心理功能形成和谐关系,形成了审美经验的统一性。

    一定是空范围内的审美形式具有某种普遍可交流性和可理解性,比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区域的边界广泛传播,这也表明了审美形式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双重性质,具有了与他人对话、交流与融合的性质。

    创造性的审美表现开创了一个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世界,一个生存的新层面,一个诗意化的心灵寓所。审美超越就是在创造性的想象中,实现由现实世界向理想化世界的转化。

    在物质世界方面,审美超越主要体现为克服物的实在性和自在性,把它转化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比如一棵松树我们可以超越它是一棵树而把它转化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审美超越还体现在对人与社会的某些现实关系的超越,借此克服机械体制与有机体、社会的普遍法则与个体的生存要求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人要求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不断地更新自我,争取更高自由度的独特本性。

    实现了审美超越的自我,由于个性情感的解放和表现而直接体验到自身生存的崭新意义,将人生的境界置于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一08审美与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ax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