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刚刚八岁的徐惠,在父亲——唐沂果二州刺史徐孝德——的命题作文里,信手拈来这首《拟小山篇》。
徐孝德怔在原地,不知道该如何来评价这首诗,想着她五月大就能开口说话,8岁能写出这样的诗,他也就缓过神来,不觉得奇怪。
但脸上的愁云一点都没散去,小徐惠不解,拉着他的袖口问:
“爹爹这是怎么啦?孩儿写得不好么?”
看着她水汪汪的大眼睛,天真无邪,不好说出自己的担心,只得说:
“吾儿这首诗连爹爹都不一定写得出来,怎么能不好呢。”
“既如此,为何爹爹还是一脸愁容呢?”
“爹爹在思考用什么样的题目才能考住吾儿。”
“哦,原来爹爹是想难倒惠儿呀!”说完,拍着小手,跑出屋子去找其它小伙伴玩了。
徐孝德其实是担心,女儿才华如此,如果传出去,必定会有不少麻烦,但是她的才气又怎么能是我说盖住就能盖住的呢?
可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呀,惠儿有才之名传出后,不知会招来什么样的事情,不得而知。
02
果然,一天,家里来了几个传旨太监。
一道圣旨,召年少的徐惠入宫,封为才人,常侍唐太宗身侧。
徐惠在宫里,手握书卷,勤奋好学,并没有因为太宗喜欢她的有才而恃才骄纵,反倒是越发的贤惠和淑良。
据说,当时入宫同为才人的武则天都还嫉妒徐惠的才德招来太宗的敬重呢。
贞观末年,老了的李世民,忽然喜欢征战四方,好像是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老。
徐惠恰好侍奉在侧,于是执笔上书,直言相谏:
东边驻军辽海,西边讨伐昆丘,弄的军困马乏、粮草匮乏。用农民那有限的收成,去填战争这无边的沟壑;为谋取那些没有收复的部族,却丧失了这已经训练好的军队。所以说国土宽广并不是长久安定的办法;百姓辛劳是容易动乱的因素。
然后还语重心长的说了许多这呀那的哲理看法等等,竟然让唐太宗无言以对,佩服有加:
“卿如此说道,甚是有理,朕竟然没有了征战的理由了。”
徐惠长跪:“皇上,按说后宫不该干政,但臣妾实不想皇上因此而失了民心呀!”
唐太宗走下龙椅,弯腰扶起了徐惠:
“爱妃不必害怕,朕朝堂之上有魏征,后宫之内有卿,足矣。”
于是,唐太宗停止了战事,对徐惠亦是更加的宠爱。
03
徐惠一家三姐弟,可堪比汉朝的班氏。
上数四世,祖上是南梁的慈源侯徐文整,曾祖父为陈始安太守徐综,祖父是延州临真令徐方贵,其祖母黄氏,亦是南朝陈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其它的诸如弟弟徐齐聃、侄子徐坚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或为朝廷重臣,或为才华横溢。
徐惠还有一个妹妹,是唐高宗李治的婕妤,也是很有才华的,虽比不上姐姐,但比一般人等,竟是盖过不少的文人墨客。
所以,徐惠、徐齐聃、徐婕妤,便有了与汉朝班氏媲美的资本。
徐惠仿佛与别的妃子不一样。
皇帝召见她可姗姗去迟,看着太宗的一脸怒色,随口一两首诗歌,把来龙去脉讲得诗意盎然,太宗便怒气全消,任她才情四溢。
所以,她对太宗的爱,是骨髓里的。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原本可以不去陪葬的,但她却不思饮食。侍女劝说:
“娘娘还年轻,何苦这么糟蹋自己的身子?”
徐惠知她是好意,面带苦笑,回说:
“原本是生在世间走这一遭,不想皇上怜惜我的才气,多有看重,如今他去了,我少了知音,这世上还有何可留恋?”
侍女听得这话,知是爱之深切,已无力再劝。
不肯进食只求速去的徐惠,怀念太宗,作诗无数,最终未能挨过一年,便去黄泉路上追李世民了。被赐为贤妃。
因为咏过桂花,加上出生不凡,又贤惠聪颖,人们在她去后,就以桂花花神的封号赠与。
04
因才入宫,贤良淑德,并不是徐惠称为才女的底气。
她的底气在于,对文学的奉献。
徐惠传下来的作品,不过七篇,五首诗歌两篇文赋。
偏偏就是这七篇,让她有了才女的底气。
一首《长门怨》,奠定了她在唐代女诗人中的地位。
据学者考究,传至今日的唐诗《长门怨》有37首,涉及的作者有33人,而徐惠,是唯一的嫔妃和女性。
一篇《奉和御制小山赋》,与唐太宗的《小山赋》相和,开启了“和赋”文学的先河。
一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让世人看到了她的另一面。
作为政论文章,又是女性所作,《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著作里,都收录了这篇政论文章,还成为了历代史学家必须研究的范本之一。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年仅24岁的徐贤妃,去了,她的作品,她的见解,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世上。
过去,现在,将来,她都是人们心目中那个“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的好女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