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幻想与现实交织的真实故事- 《玻璃城堡》观后有感。
《玻璃城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玻璃城堡,一座寄托着每个人期待的那个通透,充盈,干净的私有领地。至于最后,它是成全了梦想的现实,还是成全了现实的空想,这是每段人生最后的谜底。
当我被《玻璃城堡》这个片名吸引时,我就在憧憬这座玻璃城堡会建造出来会是什么样儿的。然而,我却深深地被惊醒在电影主角浮沉的“空想主义”人生里。我的整个心境都被这部片子里所讲述的这对父母的空想人生撕裂;可是,当我领悟到这部片子所带来的家庭教育启示时,我的心境又被缝合。
这是一部讲述一对空想主义父母一生的故事:“一个拥有价值百万美金的土地却坚持流浪街头的画家母亲,一个魅力超凡才华横溢却酗酒嗜赌的天才父亲,四个聪明坚强的孩子,构成了沃尔斯一家。父母的空想主义和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既给全家带来了灾祸,也带来了救赎。他们在美国西南部的矿镇度过了纯真快乐、充满冒险而又满怀希望的流浪生活,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勇敢地拥抱生活。但是当经济越发拮据、流浪的热情逐渐减退时,孩子们只能互相照顾,并忍受着父母对他们不经意的伤害。他们努力地存钱,相继离家去了纽约,开始了各自想要的生活。”
这对父母的空想主义,肢解了现实的绑架,却让家庭生活沦陷在了再真实不过的现实人生中。
画家妈妈和珍妮特直到此刻,有好几个片段都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 母亲沉浸在画画的乐趣中,女儿跟母亲说她饿了,母亲回应道做饭的时间可以让她的画完成,并且永久留存,而花时间做好的午餐却只需要在10分钟之内就被吃光。女儿珍妮特很懂事地去烧水煮午饭,却被大火烧伤,身上留下了永世的疤痕。
- 珍妮特因为伤痛,露宿在荒郊野外的夜晚被惊醒,父亲温情地安抚她,鼓励她勇敢面对自己的伤疤,尽管生活如此的颠沛流离。
- 一家人随时随地都在躲避账单逃跑的路上,尽管有时是在半夜,孩子们对所发生的一切习以为常。
- 全家接近三天没有食物,父亲带走了家里仅有的现金去买食物,却在十个小时之后满是酒气的回家。当他看着又饿又惊的孩子时,仍然在描绘他的玻璃城堡设计图。
- 珍妮特努力存钱离开这个不正常的家庭,上大学,去到纽约打拼。终于,珍妮特在她的家庭聚会上爆发,她痛斥了父母亲的不负责任,失声痛诉了自己小到大的艰难、自己的伤心。
- 珍妮特去见日渐体弱的父亲,父亲终于放下了自己看似坚固的外壳;父亲为自己玻璃城堡失言、自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跟女儿道歉,父女俩虽然一直对抗却终究和解。
用黄油充饥的四姐弟我试着去理解这对貌似勇敢却一直沉溺在空想世界中的父母,我因为这对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而生气流泪;我又因为这几个孩子虽然过着极度动荡的生活,却如此懂事,并没有扭曲他们自己正常的人生轨道而喜极而泣。
父母既然选择了孩子的降生,就应该尽职尽责。养和育都很重要,这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原生家庭教育启示”:
关于心智
苦难教育并不是孩子心智培养的唯一,培养孩子拥抱幸福的能力与培养孩子拥抱苦难的能力同样重要;懂得爱与被爱是孩子拥有健全心智的前提。
关于独立
无视孩子生存需求的“独立能力”训练,就是以家庭教育之名耍父母的流氓。作为父母没有钱不要紧,可以勤快、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行动成为孩子心中独立的榜样。
关于勇气
身教大于说教,父母都不是英雄,不必硬逼着孩子做勇士。作为父母,能够迎难而上,努力突围,击倒残酷的现实,就是勇气。勇气不是莽撞的空想,而是一份责任的担当。
关于接纳
“适应”,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父母首先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纳这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才会接纳真实的父母和子女。愤世嫉俗、乌托邦式的臆想所带来的,只会是一次次的失望;踏实落地,才是接纳的开始。
父亲内心深处真实的独白说到底,一旦我们选择了父母这个角色,那么我们就将全权负责,去构建属于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无论我们自己曾经承受了什么,所有的一切都将再造,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玻璃城堡》“Life is a drama full of tragedy and comedy. You should learn to enjoy the comic episodes a little more.”
“生活就像一部戏剧,悲喜参半。你应该学会享受那些喜剧情节。” —— 《玻璃城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