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到学校去,一农村学校校长对我说:校园有大片空地,希望安排资金搞绿化。
我问:怎样绿化?
校长说:让名贵树进校园,以提升学校品位。
我又问:难道校园品位就体现在栽植名贵树?
校长说:校园有了绿化,校园就会看上去很漂亮,校园如若再有了名贵树,校园当然就显得有品位了。
我说:校园的品位,不一定体现在高楼大厦、塑胶运动场上,也不一定要体现在校园里有没有名贵树,而是体现在我们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上,体现在校园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校园的营建上,体现者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上。
我还说:我们的乡村学校,都置身于大山环抱之中,四周花草掩映,树木葱茏,层林尽染,绿树成荫,大自然天造地设般的这一切,不就是我们乡村校园最宝贵、最廉价、甚至不花一分钱就拥有的天然绿化吗?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就是一个天然氧吧吗?还用得着花钱去搞校园绿化,去栽植名贵树吗?
我给校长建议:校园有这么大的一块空地,若把它建成一个种植园,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天地,该有多好啊!
校长眼神略带异样,似乎还不明白,为什么不绿化,而非要去弄一个种植园。
一块空地的命运我于是给校长谈了我的一些看法。
搞绿化,让名贵树进校园,对于校园,充其量只是一种点缀和装饰,一种展示与呈现。而种植,对于孩子,却是一种参与,一种尝试,一种养成。
尽管绿化可以让校园变得靓一些,美一些,甚至高大上一些,但它是花钱请工匠们做出来的,毕竟缺少了孩子们的参与,没有孩子们的体验,没有孩子们心血和智慧的付出,那些看上去很美的东西还不是真正的教育。
然而建成种植园之后,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动手劳作,实践实训,既能够让他们学到劳动知识,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品行和习惯,懂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一切的美好,珍惜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又能够培育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土地,以及在这方土地上日夜耕作、繁衍生息的我们的祖祖辈辈热爱的情感,而且更重要的是种植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生长过程,孩子们能够从这些农作物的滋滋拔节中感受到自己同农作物一起生长,领略到自己的不断向上,不断的成长的生命状态。
一所学校有了种植园,孩子们从教室来到田间地头,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这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而是生动的教材,是活的教育。
记得我当时还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观点,陶行知曾说,鱼在岸上,你若把它陡然放下水去,它的尾和鳍,都能得其所哉,行动不已。鸟关在笼里,你若把它放到树林里去,它一定会尽其所能,前进不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一天新似一天。
几个月之后,再去这个学校,校园里已经有了孩子们喜欢的种植园。校长给我讲,种植园既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又成了一门真实生动的劳动实践课程。一到了劳动时间,孩子们就像从岸边游入到水中的鱼儿,从鸟笼里飞到树林中的鸟儿,他们尽情嬉戏,尽兴鸣叫,种植园里荡漾着欢快的笑声,也闪现着孩子们快乐劳动的美丽倩影……
一块空地的命运大约在2010年前后,时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的李镇西,到阆中给班主任做完报告,我陪他去天宫中心校,他看了天宫中心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并感受到了孩子们在实践基地劳动那种欢快幸福的场景,回去之后便写了一篇博文《这才是真正的真教育》。而且他后来还告诉我,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园里有一块空地,原规划建房子,而且武侯区教育局已经为此安排了项目,在看了阆中学校之后,准备不盖房子了,把它开辟为种植园,作为一门课程对孩子们进行生活体验教育。
其实,教育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里中,也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里。有效的教育往往就在身边,鲜活的教育往往就在眼前,美好的教育往往就在日常的生活里,最生动的教育往往就在师生动手的实践与创造中。
其实,只要对教育多点用心,对孩子多点情感,时时处处便是教育,很多东西都可以转化成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