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三
第二章: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第一、关于建设新的编审队伍和教科书系列需要两种创造:
创造“和而不同”、“和谐合作”的编审关系;编审队伍同是课程开发共同体的一员,应当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共同的责任和权利,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审查教材的唯一标准就是课程标准。
第二、创造“和而不同”的教科书系列。关注不同风格的教科书问世,是编审队伍需要刻意追求的课题。
1.新课程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新课程需要教师通过研究,把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课程改革仍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乃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
2.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的基本策略。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而不是预设的“接受式学习”;3)“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跨学科、合作式的学习活动。4)“研究性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意味着课程范式的变革;5)“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种开放的而不是封闭式的课程。
3.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涉及到观念层面的更新课题,也有制度层面的改革课题。
1)如何革除“形式主义”的观摩教学、公开教学的恶习。
2)如何改造基于“分科主义”的“亦官亦民”的教研体制。
3)如何整合重复交叉的教师研修机构。
4)如何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
5)如何调整各级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如何摒弃划一刻板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教育需要诚信,教师的诚信是造就学校诚信和学生诚信的前提。课程实验需要打假。要淡化实验区、实验校之间的课程实验“等级评比”制度,强化实验区、实验学校的课程实验“自我评价”制度,倡导特色学校、特色课程、特色学科和特色教学。“前车覆、后车诫”。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诚可贵,失败价更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