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沃尔特·李普曼
前几天,我在QQ上加了个需要心理咨询的女生,化名小佳,小佳告诉我,她现在正在承受校园欺凌,时间1至2个月,心灵收到了极大的伤害,需要找人开导。
我立刻对她说,校园欺凌属于恶性事件,不是光靠心理咨询就能解决的事情,此时她应该找到自己的父母老师进行解决,而不是单纯的寻求心理安慰。随后,小佳便不再回应我的QQ,我以为事情已经解决,没想到,随后的几天里,她又发来信息。
“我不想知道她们为什么欺凌我,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欺凌我?”我问她,是否所有人都对她存在暴力或捉弄行为?她回我,不是,但是,所有人都孤立她。
小佳告诉我,自从她与班里的几个比较厉害的女生产生矛盾后,似乎整个世界都都抛弃了她,她原来的几个关系平常的朋友,纷纷跟她划清界限,甚至她要好的朋友态度也不咸不淡起来。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问她,在你被孤立期间,是否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她在一个小时后,回复我 "没有"。
我忽然想起一个故事,在黑夜,人们跟着灯光前进,左边是正道,右边是悬崖,最前面的人选择正道,后面的人跟着他,一排接着一排,最后,一个瞎子走在了最前面,他选择了悬崖,后面的人盲目的选择,也跟着瞎子走进了悬崖,呼喊求救声不绝入耳。
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虽然不想用专业术语来解释背后的社会现象,但是这句话,却很好的阐述了为什么小佳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夹杂着所有人对她的孤立。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形式。当我们处在一个圈子或群体时,我们会不自觉的模仿周围人处理事情或面对事情时采取的措施,我们会尽可能的跟其他人一样,一样的着装,一样的脸。
研究人员利用社会认同原理,把一群极端怕狗的孩子集结一起,观看同龄孩子与狗欢快玩耍的视频,没过多久,随着一个又一个孩子与狗愉快玩耍后,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与狗愉快玩耍。
在1978年11月18日,人民圣殿教910名教徒选择集体自杀,科学家在研究其背后的原因时,有的科学家则认为,社会认同,在其中的作用很大,他们认为其实大部分人是不愿意选择自杀的,但是教会中几个狂热的教徒率先喝下了毒药,不确定的教徒开始模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么多,不愿意选择自杀的教徒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最后选择了自杀。——《自控力》
这两个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确定性,从众心理。
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同,但是我们自己也不确定这么做是否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会不自觉的选择模仿别人,听从别人的意见,来完成这件事情。
越是不确定的事情,我们越会模仿他人。
小佳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没有明确的表明自己需要帮助,没有明确的向朋友寻求帮助,在朋友不确定如何帮助她时,朋友开始模仿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毕竟我没有在现场,所以我只是做了一个推测,但这却是大部分社会的现状。
我们会根据其他人对一个人的看法,或处理事情的方式,而无意识的模仿,或许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再模仿他人。
这就是我们。
网上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教你如何克服拖延,懒惰,如何找到自我,如何改变,虽然只是一部份,但是却是有点用处的_我们会不自觉的幻想那个已经克服拖延,懒惰的自己,如果信念很强烈,我们会选择模仿。
但是他们却没有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幻想的成功的自己,终究带点浪漫的不起实际,当环境无法更改时,单纯的改变是很困难的——当所有人都在读书时,你即便不情愿,也会选择读书。当所有人都选择娱乐时,你会很难安抚自己浮躁的心。
虽然环境中声音,自主意识很重要,但是社会认同意识还是起到了无法取代的地位。
那些过着自己想要人生的人始终认为自己是特别的。记住,不是指他们的自主意识一直大于社会认同,而只是有时,
自主意识>社会认同意识
有时,哪怕只是一刻,释放了真实的自我,就够了。
呵!多么奢侈。
所以想改变自己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什么是真实的自己,然后不带一点声响的换个环境。
然后,照个镜子,看看你是否跟其他人长了个一样的脸
最后:
这只是笔者的有感而发,没有写太多的专业知识,如果你对那些枯燥的专业术语感兴趣,可以联系我,如果只是单纯想受到启发,那么我由衷的希望你取得成功。
如果你正在遭受小佳所遭受的一切,或许需要帮助时,别犹豫,立刻求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