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摄影
读《唐诗三百首》1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2

读《唐诗三百首》1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2

作者: 叮_咚 | 来源:发表于2024-01-10 00:07 被阅读0次

第二句写人,这人正处于一种非常自在闲适的状态之中,好不令人羡慕:“披散着头发乘着夜凉,打开窗户躺在宽敞舒服的地方。”

我们知道古代成年人都要束发戴冠,只有在家闲居的时候才散发,散发本身就是一种很自在的状态。但其实这“散发”还有更引申的意思——归隐,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潇洒出世,岂不是一种大自在?

诗人开着窗户躺着乘凉,赏着皓月,真是优哉游哉呀。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那段名句:“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然而,并没有风啊,风在哪里?别急,风来了,比陶渊明的风更美妙,那是拂过荷花竹叶的香风啊。通过打开的窗户,轻轻悄悄地来了。

接下来的一句:“拂过荷花的风,带着香气缓缓吹来,吹落了竹叶上的露水,发出轻微的响声。”这写景真是太立体、太细致、太美妙了,从嗅觉、听觉、触觉多方面入手,充分展现出了人心之静、之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那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读着就唇齿留香呢,难怪流传至今。

9月底,我们去游览黄鹤楼。出景区的时候,走了一条幽静的石径,石径隔一段就有一座石牌坊,上面都雕刻着名诗名句。我们一面赏景,一面悠闲地走着,读着这些诗句。“咦,“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我不由惊叫起来,只是都省了最后一个字,当时真是兴奋莫名,仿佛遇到了老朋友。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是何等清淡细微,心不静,何以闻?且来看证据——《红楼梦》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的描述:“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莲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

而露水滴落的声音又是何等的轻细?只有环境安静、人心静才能听得见呀,否则王维怎么会有“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之句?

如此清幽的环境、清幽的心境,真是让人神清气爽、俗念全消。

估计是“竹露滴清响”这种天籁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吧,他雅兴大发想弹琴了,这种恬淡闲适的心境也确实最宜抚琴。那怎么办呢?就弹吗?

顺理成章地,诗人吟出了下一句:“想要拿过琴来弹奏,可是很遗憾知音不在。”

琴为心声,抚琴的人,当然希望有人能听懂,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中国人最热忱的追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伯牙就摔了琴,再也不弹奏了。真是令人情动于衷、莫名向往啊。

只可惜诗人的知音不在眼前,于是淡淡的惆怅在诗人的心中升起,故人浮现在心头。此时此刻,如果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听音乐赏美景,该有多好。

相关文章

  • 一日一书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摘抄1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2018-04-1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名琴弹,恨无知音赏。

  • 肉肉露脸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听闻天渐热 肉肉更多姿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晚风轻抚,褪去了白昼的燥热与喧嚣,犹如一曲飘渺空灵的天籁之音,穿越熙攘凡尘的缝隙,裹卷一袭荷花稻香,扑面而来...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日有所得,不断成长,丰盈生命,不负时光!今天悠然阅读的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炙热的阳光洒向大地。7月16日“三伏”大幕开启。 入伏了,赤日炎炎似火烧 ,热浪阵阵袭来,...

  • 荷风竹露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唐诗三百首》1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or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