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长沙有一家巴赫西点店,
这家店并非著名的面包店,
而且还开在十分偏僻的地方,
却接连被各大媒体报道过很多次。
这家店的店主是一位46岁的德国人,
他叫吴正荣,来到中国之前,
他本在斯图加特从事着与化学相关的工作,
拿着丰厚的薪水,
妻子是一名小学老师,
他们过着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
而今,他们却选择来到中国,
说着流利的中文,
经营着这家藏在深巷里的面包店,
但是这家从来没有打过广告的面包店,
每天仍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吴正荣笑着说:
“我希望大家是因为面包的味道而来的。”
是的,很多人走进这条偏僻的、
一头已被封死的巷子,
找到巴赫西点,
只为尝一口面包的味道。
但更重要的是,
他们想亲口对这对夫妇说一声谢谢:
“谢谢你们在中国做的一切。”
而为了这“一切”,
这对德国夫妇已经花了15年的心血。
2.
说起与中国的缘分,
是因为报纸上一篇关于湖南一些“聋儿”,
因为未及时治疗成为“聋哑人”的报道。
身为理科男的吴正荣,
心里一阵默哀,“明明可以避免的!
只要有人能正确的引导他们,
带他们练口语,
7岁前的儿童明明是可以学会讲话的。”
本着这一想法,
吴正荣辞去了工作,
带着妻子杜雪慧先去台湾学了两年中文,
之后又来到了长沙。
“当时我就想去帮助他们,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2002年,
他们通过“环球救助协会”的一个慈善项目第一次来到了长沙,
通过与湖南省残联及相关机构合作,
在湖南寻找7岁以下的聋哑儿童,
为他们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因为被那些可爱的小朋友吸引,
看到他们从什么都不会到通过训练可以交流、
说得流利、上学,觉得很有意义,就留下来了。”
吴正荣和妻子没有自己的孩子,
他们十分喜欢孩子,
甚至为了这些“聋哑儿”,
放弃了自己的家乡和原本的生活。
3.
4岁的刘浩明是刚确定要资助的听障儿童之一,
他的姐姐刘晓芸6年前已接受资助。
在一对一授课教室,
杜雪慧非常有耐心的教着他讲话。
每当刘浩明发音不准、
或听不见老师的声音时,
杜雪慧都会在一张贴有他照片的表格上进行记录,
30分钟的课程结束时,
记下的文字已经超出了表格线。
课程结束后杜雪慧对刘浩明竖起大拇指:
“刘浩明,你很棒,答应杜老师要多说话好吗?”
接着,她又告诉别的授课老师一些注意事项:
“刘浩明的人工耳蜗手术做得晚,
听力恢复过程有些慢,
上课节奏不用那么快。
他对翘舌音基本听不到,要加强练习。”
而刘浩明的母亲石秀芳
提起吴正荣夫妇对她一双听障儿女的帮助,
几度落泪。
她做梦都没想过,
自己的女儿能在6岁时,
可以说出流利的语句,
而且女儿还告诉她自己的梦想:
“我长大以后要和吴老师、
杜老师一样,做有爱心的人。”
为了能更大限度的帮助到“聋哑儿”,
吴正荣夫妇有一套自己的选择标准,
给真正急需帮助的孩子提供资助。
在杜雪慧随身带的文件夹中,有一张《申请助学金学生情况调查表》,她对每个资助家庭的情况进行仔细询问并填写。“你家离康复中心有多远?需要多少路费?”“什么时候发现孩子有听障?”“孩子是谁带的?品性如何?”“听到狗叫或者手机响,孩子有没有反应?”
杜雪慧希望,
他们给听障儿童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
还有精神上的关爱。
3岁的艾吉星便是其中一员,
她曾因患有听力障碍被普通幼儿园拒之门外,
后又因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被听力康复中心劝退。
吴正荣为了给她找到一家愿意接收的康复中心,辗转了大半年,除此之外,他们还为艾吉星配上了助听器,每月资助她350元康复费。那时,吴正荣告诉艾吉星的妈妈:“你放心,学校要是不让吉星住,我们把她接来自己家里住。”
在年幼的艾吉星的记忆里,因为家乡离康复中心的距离问题,母亲只看过她两次,吴正荣夫妇是最常来看她、和她说话最多的人。“爸妈给了我生命,他们给了我另一个世界,告诉我要做独一无二的存在。”
如今,艾吉星刚考上了大学,而她一直对这对德国夫妇心存感激:“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为了听障儿童的康复,这对夫妇足迹遍布湘潭、襄州、邵阳、怀化、宁乡等地,来中国的头5年,他们还兼任湖南省残联康复中心的工作。
4.
在中国的这些年,
吴正荣夫妇的双亲相继去世,
只剩下最后一位老人病重,
那时杜雪慧回德国看望病重的母亲,
母亲非但没有责怪她,还鼓励她:
“一定要在中国继续做下去,
看到你的努力我们也能感觉到幸福。”
同年,在长沙的德国朋友准备回国,
想把手里一间面包店转手给他们,
此时吴正荣觉得,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残障人士接受康复训练只是基础,
解决就业问题才能让他们自食其力。”
当面包店变更的那天起,
这家店里就多了很多“无声”的学徒。
不懂面包制作的吴正荣,
还从国请来面包师当老师,
带着聋哑人一起学习,
杜雪慧也把德国家中母亲自制的肉桂卷做法,
带到了巴赫西点。
他说:“我不是做生意的料,
挣钱不是最关键的,
让聋哑人学到本事才行。”
他们就这样保本经营着,
店里的正式员工除了拿到和长沙市平均收入齐平的工资外,
都有五险一金。
而来面包店当学徒的聋哑人,
他也从不收学费,
每个月还会发500元~800元不等的生活费,
“面包店地方小,
也许一下子帮不了那么多人,
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但这也就是吴正荣的想法,
“拥有自食其力的技能才能赢得尊严,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同样的机会。”
如今,这对夫妇来中国已经15个年头了,
后来因为负担不起高昂店租,
他们便把店开在偏僻小巷,
店内有10个聋哑员工,
自己资助着54个孩子,
还帮助过500多名听力障碍儿童。
他们说:“能做好事就应该做,
不管事情是大还是小。
有很多人曾问过吴正荣,
放弃那么多,
来到中国,
有没有后悔过?
他说,
他最早只是想要找到一个帮助人的方式,
没想到会做到今天这样。
如果现在可以改决定,
他也不想改,
还是想继续做下去。
或许正如吴正荣所说:
“生活过的有意义,比有钱重要,
我们现在有54个孩子,我们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