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你还玩!也不想想你的目标!”

父母常常鼓励孩子聚焦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目标,整天提醒他们接下来要干什么、以后要干什么,比如考到优异的成绩以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然而,越是如此,孩子却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专注于目标,错了吗?没有错,错就错在要时刻专注于目标。因为人很难百分之百地保持专注,我们的大脑在清醒的时候有50%的时间都在神游之外。当大脑在神游之后,我们过分强调目标,被迫专注于目标,常常会过多纠结过去或者担忧未来,继而容易产生焦虑和消极情绪。此时,动力反而也会成为前进的阻力。
所以,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树立目标而活在当下,因为感受到来自于实际生活的美好能让他们更快乐,快乐能让他们的效率更高、更有抗压性,比如学得更快、更具创造力,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与其要求孩子时刻专注于大目标,不如帮他们集中于如何去做好当前的事,当一个快乐的人。
②“孩子我帮你报了XX课,你一定要用心学!”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希望孩子们既在学校表现良好,又能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的时间闲暇时间被各种课外活动所排满,比如体育运动、音乐比赛、志愿者活动甚至是早期实习等。
当然,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充实自我,提高社交技能,但过多的活动安排会消耗他们的生理机能,让他们在精神和身体上疲惫不堪。另外,等到真正需要他们精力时反而所剩无几。
父母要学会给孩子一些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让他们随意安排和放松。他们可以选择一些休闲安静的活动,比如看书、遛狗或者只是躺在树下盯着云层发呆。这些活动会让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情绪更加平和,也会让他们变得更有创意。
有研究表明,当我们放松的时候,更有可能想出好点子,比如现实中很多创意都来自于洗澡的时候。
因此,适当给孩子一些自我支配时间,让他们偶尔无所事事,去做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有意义的事情,反而更能让他们挖掘自己的创造力。
③“别试了,去做你擅长的事吧!”

所有父母都会以发现孩子的特长潜能而欣喜不已,比如有唱歌天分就会着重培养他往才艺方面发展,四肢发达就会让他尝试体育特长等。
这些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父母要小心不要由此给孩子贴上“擅长数学”“有艺术天分”“体育很强”等标签,因此这会给他传达一个讯息——他们不应该尝试其它天生不擅长的事情,比如一个体育健将经常被赞扬天生属于竞技场,那么他往往不太会离开运动而去选择尝试戏剧表演。
因为人一旦掉进一个固定思维,加上既有的舒适圈,他们就会比较不愿意尝试去新事物。如果在其它领域受挫,他们也会很快陷入“我不是这个料”这样的自我否定思维。
但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从失败中学习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门课程,你自己也不该因为一次挫折,就全盘否定自我、从而定义你的失败。
与其过早地强调他们的擅长之处,让他们侧重发挥既有优势,父母更应该告诉他们:你可以学习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