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不成熟的投资市场,使用杠杆要极其慎重。举个例子,你从项目逻辑上十分看空也积极做空了项目,你的分析没问题。但是,你的对手盘(很多时候是所谓的”庄“)在筹码上完全碾压了你,他可以伺机定点爆仓你。即使后期项目如你所料得走向了大跌,可你仓位没了,行情也和你无关了。这还是纯粹理性层面上的分析,若要算上感性上的毛病,冲动和死扛都不会有好结果,甚至会让人跌入万丈深渊。这部分的杠杆尽量不用:合约是不碰的,即使要用到杠杆也只是作为套利到辅助工具。
曾和朋友开玩笑:
缩头乌龟才是千年王八。
这玩笑里也有我一贯的观点:规避风险或则说低风险得参与风险投资(我觉得这条也适用于日常的工作、生意和创业)。
但,杠杆的放大效应又是不容忽视的,阿基米德甚至有这样夸张的表达: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低风险的方式应用的杠杆呢?不仅仅在投资上。
金融杠杆
金融市场对于杠杆的理解和应用因人而异,我们讨论一般的情况。在一个新兴的市场, 场内的杠杆由于黑天鹅的频出,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传统的抵押借贷(场外)相较而言就显得更为合适,特别是利息合适,期限够长的品种(巴菲特控股的保险公司就给他带来这样的资金来源)。由于这些场外资金并不会受场内极端情况影响,这些资金也能起到一定的避风港作用。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借钱投资,只是简单的比较两种杠杆的方式。
非金融杠杆
在这类杠杆的使用上,我们古人也有云: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显然符合“低风险使用杠杆”的原则。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工具显然不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知识星球……
这些工具的使用都有着非常好的放大效应,风险同时也是非常低的。从“杠杆”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工具,譬如微信公众号吧,我们也重新定位了写作:
文采并不重要,文字能否对他人有用且能更好的传播才更重要。
通过这类杠杆去放大个体的力量(影响力),连接更多群体和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肯定能带来更多的帮助(所谓的变现,只是这种影响力的一个“果”)。互网络效应,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通人可以使用的杠杆利器。
结尾
在IT技术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形,拥有超强计算能力的单台计算机已经逐步被联合起来形成集群的计算机组所淘汰。集群,是计算能力的杠杆,同时也规避了单点故障(风险所在)。我们普通人能够注意到杠杆并合理的应用它,能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