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比喻义是通过本词打比方产生的固定词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其中的词义也就理所当然地有了很多变化,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四条: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1.词义含褒贬。同一件事,两个人立场不同,说法就不同。词义相同或相像,但褒贬或中性的意味,界限分明,不容混淆。用错了就是个大笑话。
例1:作品歌颂了人民,诽谤了贪官污吏。“诽谤”应改为“诅咒”。
例2:洪河村的改变,症结在于吸取了群众代表的经验,发挥了民主。“症结”是“病根”的意思,用于贬斥,应改为“关键”。
例3:人民警察是人民群众的庇护者。“庇护”含有“偏袒”的意思,应改为“保护”。
2.大词小用。词义有大小、轻重之别,“大词小用”,犹如杀鸡用牛刀,有点不伦不类。
例:父亲制止我去当兵。傍晚是我们运动的期间。“制止”应改为“阻止”,“期间”应改为“时间”。
3.单音词和双音词。一般来说,双音词的意义比跟它相当的单音词的意义抽象些或郑重些。譬如“歌唱”比“唱”并不相等,有时与“歌颂”意义相近,如“歌唱毛泽东”。
例:进入大殿,迎面一尊佛。 在河埂上下来,一连睡眠了十二小时。观望火车前进。“走进大殿”“睡了十二小时”“看着火车前进”。
4.指人与指物。例:这首诗很有兴趣。“兴趣”只能用于人的,所以应改为“趣味”(用于物),或改成“我对这首诗很感兴趣。”全镇有六千亩至一万亩农田被淹,使粮食总产目标感到极大困难。“粮食产量目标”是没有感觉的,不会“感到”。所以应该为“使粮食产量目标遭遇极大困难”。
5.主动与被动。举例由于用词不当引起的主动与被动的混淆。
例1:他们招展着彩旗,唱着歌。旗帜可以自己“招展”,人却不能“招展”,应该说“挥舞”。
例2:那个极感动的场面。“感动”的是人,必须说“令人感动”。
6.前后呼应的词。“使”“供”“遭受”等类的动词,往往跟别的动词连用,单独用的时候另有近似而不相同的动词。例:促进同志们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促进”只能跟名词或作名词用的动词搭配,如“促进生产”“促进发展”。“团结起来”不能当名词用,所以应改为“促使”。
7.否定与肯定。有些词只能在肯定或否定语气的句子里。
例1:他对音乐没有十二分的兴趣。“十二分”只能用在肯定语气的句子里,所以应改为“没有什么兴趣”“没有大的之前”。
例2:问题一度未能解决。“一度”也只用在肯定语气的句子里,如“他一度休学”。本句应改为“有一时期”。
例3 :我们一会到东一会到西,参加任何的活动。一般只说“参加各种活动”,或者“任何活动不参加”。
8.分裂双音词。双音词虽然是由两个字拼成的,但是它跟单音词一样,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概念,不能硬把它们拆开。
例:我们游过还几次泳。无论他演什么讲,都是三段论。“游泳”“演讲”原是“联合”式的词,硬把它们拆开当“动宾”词用,在逻辑上讲不通。如果是动宾式词,就可以分裂,如“理两次发”“离了婚”。
有时候故意把双音词拆开,表示幽默,但必须加“引号”。例:我不但没有“创”过什么“作”,就连书读的也很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