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很喜欢投稿。
一个月千把块钱的生活费,在SPACE这样的地方,一晚上都不够花。一天丢4篇稿子过去,中奖率五五开,加点打赏,纯K嗨一晚上的票子又到手了,室友同学觉得羡慕,一听这是写稿子来的钱,眼神一直,觉着文化人就是不一般,你哈哈大笑,脸上倍有光儿。
他们很喜欢投稿。
任何行业,挣钱都是一门学问。干货类的不碰,这玩意儿不是装逼能搞出来的操作,肚里有货的看官,一个眼神就能识破;太“文学”的不碰,“咬文嚼字”、“矫揉造作”,写一篇不但成不了事,脑子还会痛;高酬劳的也不能碰,创意要求太多、文笔追求过高,自知自己庸人一个,得找点俗气点的地方,写点世俗的东西,就跟小市民骂街一样,骂得越俗围观的傻子越多。
他们很喜欢投稿。
一群两百斤的胖子能对着白色光屏一天不动,肥胖的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绝美少女到古代去兴风作浪了、大学生靠兼职走上人生巅峰了,甚至还会有一场场深度意淫,顶着两百斤的肉体传授如何瘦到80斤的“知识”,别开生面的一幕让人叹为观止。在这样的文字世界里闯荡,他们不需要逻辑,只需要一起举手一起爽。
他们很喜欢投稿。
一群论文答辩都磕磕绊绊的“眼镜”仔,搞创作时竟有行云流水、大气磅礴之势,一字一句地在神坛上指点江山,下面的信徒跪了满地,一边端读着“眼镜”仔的作品,一边泪流满面,最后以表敬意,一群信徒都配上了“眼镜”,还有信徒给我发了一张传单,标题是《在男生面前不能做的三件事》,对着男生撒尿不能做,揍他丫的也不能做,一刀捅进局子更不能做,这样的“不能做”我还能数一百个,得了吧,我只能对发传单的信徒说声谢谢,毕竟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他们很喜欢投稿。
从古至今,有点学问的人都喜欢搞点培训,曾有孔子云游四方,弟子无数,现有骚客网络牵线,授课无数。我以为在这个包容度较高的社会里,文化方面的培训自然是多元化的,跟了一波风,上了几节不同导师的课,倒真是给我上课了。他们高谈阔论,慷慨激昂,在这个演员不必钻研演技的时代,搞创作的也不必谈创作。不同导师的脑子里都是同一个东西,要磨去灵气、要克服思想、要战胜真实,唯市场马首是鞍,风花雪月也可以当做爱情,指鹿为马更成了真理,多元化我也没见着,倒是看到过一群来自同一家马场的草包。
他们很喜欢投稿。
鸡汤流的学者总被扣上“虚伪”的高帽子,我觉着他们一点都不虚伪,反而很敬佩他们敢于直面自我的幻想。谁不想爱一个正当好年纪的人,谁不想进一所985、211的名校、谁不想有份人生攻略,打怪升级全靠开挂呢?虽然他们是青铜,但人家敢说自个儿有颗王者的心,哪里虚伪了?我反倒有些不屑毒鸡汤流的学者,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疯狂抨击鸡汤流的天真可爱,也是,鸡汤流尚且有点天真可爱,毒鸡汤流就只是有毒了。
他们很喜欢投稿。
他们从来不说真话,妙笔生花,夜里哭瞎;他们一边扼杀自我,一边数着百八十块的稿酬安慰自我;他们一般有两支笔,一支写给被人看,一支写给自己看;他们给自己加上了“商业化”的枷锁,没有钱的时候,怪自己不够商业化,有钱的时候,恨自己太过商业化;每当被抨击低俗的时候,他们总是高深莫测地告诉别人,运营的事儿你不懂;每当有作品创造流量神话的时候,他们以为自己终于熬出了头……
他们很喜欢投稿。
他们将创意当做祭品,被商业化这头猛兽吞吃,一个个依葫芦画瓢,按着热搜套路写作文,每一篇流量后面都是相同的脸,他们的作品不是作品,他们才是被量产的作品。
“中国是个极其阴柔的民族,审美趣味却像纳粹,偏好崇高壮美,一意孤行,误了几代人,应该还其本来面目。我将一路退到自己内心最阴暗的深处,从自我描写开始新写作。如果由此玷污了中国人的形象也是活该。我需要对自己进行一番心理治疗。你可以把这当做我的文学动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