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领导:
您们好!
关于我
我是山西运城解放路示范学校的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同时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教育探航十年有余,喜欢孩子,喜欢与孩子相处,喜欢孩子在我的引领下愉悦地成长,享受在孩子的陪伴下自己的成长。
孩子下课不会文明玩耍、课上不会倾听、小组合作不会发挥作用、眼神不够灵动……这些都是我心里的刺,为此一个学年前提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关注发言同学的数量,主动发言的、被动发言的、插话的,做好记录,此举是能让发言的同学多起来,认识了“学习共同体”,我有了再次推进的能量:它以国家16年颁布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大目标牵着小目标、小目标牵着知识点,目标科学化、知识一体化!
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学生自成“学习共同体”,在老师的组织下深度学习,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作者对话,静悄悄的讨论着,完全是融入的状态;自信从容地展示着,倾听、回应、辩论,学习在课堂上真正的发生着!安静的课堂!安心的氛围!安定的习惯!孩子们自信、从容、有思考力、侃侃而谈的模样是吸引我的光源!
已经做的
2018年初,新学期伊始,我从“什么是学习共同体”、“为什么要实践学习共同体”、“怎样实践学习共同体”三个角度给全体教师做了传递。
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共读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书:
一年级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
二年级《静悄悄的变革》
三年级《学校的挑战》
四年级《教育学的秘密》
五年级《教师的挑战》
六年级《学校见闻录》
目的是实践中寻找迷茫,在书中寻找路径。
临床研究一是做一个观察者。观个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其以故事形式反馈于执教者,为此,我们本着“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向执教者反馈教学建议”为宗旨修改“轮讲互听共评”评价表。其实,每一项课改都是观念上的改变, 从“观教”到“观学”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老师需要时间,更需要实例来说服,先对老师的评价少些,慢慢来,确定一个;学生相对而言多些,两个或三个,这是比例方面的改变。教师方面的观察可以是问题的数量、问题的来源、问题的质量;老师的引导是灌输性的给予还是启发性的给予。学生方面的观察(观察个体而非全班)可以是状态方面的:是否投入,投入度;可以是思维方面的:倾听、串联、反刍过程及效果。这是内容方面的建议。
临床研究二是在课堂实践学习共同体。通过回看镜头和观察员的反馈反思课堂。
集体备课。提出两单(预习单和学习单)。预习单是了解学期、了解学生兴趣点、掌握学生困惑点,它是预习单的铺垫,有了预习单才有学习单的生成。
成立了以“冲刺挑战性问题设计”为主题的课题组,每周五下午一个多小时的教研时间,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共读书的内容交流,有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分享,共同体的诸多小元素牵着我们课题组8个成员的教育心,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能感觉到在行走的路上快乐灵魂之间的碰撞,同道亦同频,是生发快乐的原动力!我相信,我更相信我的7个同道中人也有这样的期许:我们会更愉悦且更有质量地走下去,没有束缚,只有“我想”!
计划做的
和老师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现无论是认知还是课堂状态都有很大的变化,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小组合作热闹有余,但成效不大;孩子不会倾听;小组合作中组长强势;课堂环节是平行而非梯度……在坚持中反思,在反思中坚持,螺旋提升:
以年级为单位,每周一次读书分享会。
课题成员聚焦一点用8-10分钟的时间向大家做个传递;每月上一节研究课。
让集体备课深度化,成立教师共同学习群。在增加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那怎么深入化呢?以学科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学科为单位,还可以在年级学科内组建小团队,大家协同学习,设计出“适材适教”的“三单”,提出“适材适教”的教学方式。
申请人:吴晓妮
单位:山西运城解放路示范学校
电话:13613591329
2018年7月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