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很棒的一部电影。可是到底好在哪里?看完我是说不出来的。直到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灵感又来了。灵感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我才真正体会到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大概讲的是一位天才黑人音乐家希望通过尽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来改变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以下就用博士来称呼他。博士和他的司机是相互影响的,他们在经历了八个星期的巡回音乐会之后,彼此都有了一些改变,改变最大的是博士,他学会了反抗,也在慢慢变自信了。
我从《绿皮书》中看到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影子,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曾经被打的直不起腰来,也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想想当初,许多爱国的年轻人希望通过留学学习外国人的先进思想和技术知识来拯救中国,却在国外遭受了不少耻辱和不公正的对待。考试得了第一名得到的不是崇拜和赞扬的话,而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种鄙视:肯定是抄来的!中国人怎么可能这么厉害?这么厉害就不是东亚病夫了。这些是当时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想法,就像电影中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一样。
你再有才华,去到属于白人的地方,天一黑就得走,不走的下场就是被关在警局里面;你再有钱,去到白人开的品牌西装店,老板连西装都不愿意让你试;作为音乐会上表演的主人公,主人甚至不愿意让你待在他们餐厅里吃饭,更衣室是只有一个人空间大小的储藏柜,金黄碧绿的大别墅居然没有卫生间,想上厕所就去外面简陋破旧的茅房上,那个茅房估计还是临时搭建起来的。这种赤裸裸的鄙视之意,隔着电脑屏幕我都能感同身受。
我不禁想到以前的自己视野是多么狭隘,初中的时候学习历史,第一次了解到外国人曾经这样欺负中国,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盲目无知,只是从心底里讨厌英国,讨厌日本,讨厌所有欺负过中国的国家。尽管知道中亚很多国家都是战场的硝烟,但是那些离我太远了,太不真实了,我的潜意识里总觉得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如此,或多或少会感到一种自艾自怜的气氛。表达爱国的方式要么是游行示威,砸国外生产的车,要么是拒绝购买进口产品,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中国人的自卑心在作怪。
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增加,我才了解到原来黑人和奴隶的世界比我想象中残酷多了,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国人才被欺负,奴隶贩卖,人口拐卖,未成年和成年的女性被迫当妓女的事件比比皆是。种族歧视也曾经离我多么遥远,我却在这部电影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在接触到这部电影之前,我对黑人的印象仅仅来源于黄家驹的光辉岁月,以及马丁路德金那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人的思想是最难改变的,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怎么可能一时半会就被改变了呢?鲁迅曾经弃医从文,李大钊,胡适曾经为白话文运动呕心沥血,可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能看到古代陋习的身影,仍然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女性仍然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之中选择放弃工作。同样的道理,白人也不可能完全摒弃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不可能一下子就平等对待黑人。
影片深刻揭示了社会对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揭示了黑人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现代化速度发展如此之快的世界里,人们的思想并没有全部与时俱进,我们依然看到很多不平等,依然有很多不幸者痛苦地存活在世上,这部电影不仅仅代表黑人群体,更加表达了世界上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们对这个社会无声的呐喊,从而引发社会对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思考,并期待能有所改变。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如此之快,但思想上是否也能跟随着更新呢?
我想,我们每个人仍需要为那天的到来做出一番苦功夫。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