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周总理学生时代的伟大理想和抱负汇总成了几个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然而,燕雀不知鸿鹄之志,鸿鹄又怎能体会燕雀的心,终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飞冲天,不是每个人都能名垂青史。
恐怕从开始入学起,每位家长就在反复提及好好读书这几个字。
“你要好好读书,以后才有出息,长大端个铁饭碗。”父亲的话历历在目。甚至十余年后进入职业院校了,还是在说,“读书一定要专心,好好的学点知识”,“学艺不精误了终身”,父亲小学未毕业,大概只能讲得出这些朴实的话语,甚至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类口号也终归没收纳入他的词库,所能传授的道理无不是从他亲身经历过的事实中提炼出来的心得。
父辈和许许多多同时期的人一样,生长在一个没有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的时期,早早的,辍了学跟着爷爷奶奶挣工分,那个年头工分就是赖以生存的唯一绩效考核标准,工分多的能多分粮食,工分少的自然只能少分粮食,说没吃的就没吃的,锅里没有碗里自然是不可能有的,按劳分配让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吃过的苦让父亲深深的明白,农民要想改变生活环境,争取更好的生活水平,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考上好的学校毕业后马上分配工作,端上所谓的铁饭碗,那么大抵就是最好的平步青云。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进步,温饱问题不再是最大的困扰,这个时期的读书,在父母心里,是不能让祖祖辈辈的农民角色一直沿袭下去的突破口,虽然从今天看来,农民完全有伟大的理由。
生计不愁了,但咱们需要向上向美,谁还没有个美好未来的梦。孩子们的读书依然是种地或做点小生意外的第一要务,读书多了,文化水平高了,工作环境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可谓是衣食无忧时,相信父母们心里的那块石头应该是会稍稍落地了的。
放眼看,与教育接轨的读书完全存在于考试的阴影之下,这种读书很大程度停留在为文凭而读书,为谋职业而读书,为求学问知识而读书,读书的价值难免是停留于低层次的。
学生生涯结束后,读书成为工作的需求和业余的爱好。
为了出色的做好本职工作,我们依然需要读书,不断的找寻适合自己的书籍,从中汲取养分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式和内容。职能水平空前高涨,职业效能更是突飞猛进,所以,知识也是一种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辅相成,这些也都是读书的高阶成像形态。
在工作之余,出于爱好小说、爱好时政、爱好历史、爱好军事等等,而静下来读书时,无疑这是最纯粹、志趣最高雅的一种读书,完全进入了修身养性这个境界。我们读的多少不再有量的要求,读的理解程度不再有质的标准,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可以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满足了内心世界那份爱好即是最大的收获,也是乐趣所在。
为什么读书?《礼记·大学》中的这段话,值得细读深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知研究万事万物从而学习到知识赫然于首位,正心、诚意、修身乃是有所为的基础,定为最初级的目标,当做了发展的基石。然而现实中我们大多是不足够重视的,囫囵吞枣草草了事,直接进入齐家这个环节,能力佼佼者往上进入治国、平天下的高阶层面,常人则多满足于现状,悠然自得。
立身于社会,能叱咤风云、如鱼得水者,莫不是具有出众的应变才能;何以得之?恐唯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了。再要受人敬重、心服口服,无优良品性就是万难。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为什么读书?元刚读书每日与您分享读书心得。(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提醒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