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组读书首页推荐
上了十几年学,为啥没人教过我这个?

上了十几年学,为啥没人教过我这个?

作者: 艾西西 | 来源:发表于2018-04-13 09:31 被阅读60次
上了十几年学,为啥没人教过我这个?

刚毕业的时候机缘巧合见过一个牛人,能够在一周之内通过阅读学习一个从未涉及的领域,开一门课程讲给别人听。他说他一天就能把十多本同主题的书籍重点看完,后边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打磨课程。

当时的我觉得他简直就是天才,是普通人一辈子不可能企及的神一样的存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依然是原来的我,生活没有因为见过牛人发生一丝丝的改变。

当我看到一本书《高效能阅读》,才突然想起来那个阅读大神,他哪里是天才,不过是高效阅读的技能掌握纯熟而已。

而纯熟的阅读技能,显然不是学校教出来的,而是刻意练习出来的。就像球队训练一样,练习任何技能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技能所需要的方法论。

《高效能阅读》就是这样一本提供高效阅读方法论的书。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的客座教授,为了写这本书,他阅读了百余本阅读方法的书籍,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阅读方法精华的集合。

这本书中有三个点让我很受启发,也是我认为对于提高阅读质量最关键的三个点。

第一,学会速读。

很多人对速读是嗤之以鼻的,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速读就像囫囵吞枣,速度是快了,结果看完更是忘的一干二净,因为没时间过脑子。

这种想法显然是对速读的误解。因为这里说的速读并不是快速的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而是快速的找到一本书的重点内容。

如何找到重点呢?原尻淳一给出两个标准:快速“发掘关键词”和“假说验证”。详细的阅读步骤可以分三步:

首先,扫读目录。

扫读也成为“检索阅读”,想象一下你拿到一张A4纸大小的满满一页通讯录,要在其中找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时候你一定不会一个一个完成读一遍来寻找,而是会分行或者分列的扫视,最后锁定自己要找的信息。扫读目录也是这样一种方法。

扫读目录可以说是发掘关键词的第一步,从目录中找到关键词,预判自己应该着重阅读哪些部分。然后进行假设,假设是指在目录中确定关键词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作者,想象自己针对这个关键词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其次,根据目录,对特定章节进行跳读。

跳读是略读的一种,很多人知道一本书不用从头读到尾,也想跳读,可是不知道需要读哪里,放弃哪里。原尻淳一给出一个方法:阅读标题和黑体字。大部分实用性书籍都会在作者想要着重表达的位置用“黑体字”进行强调,所以我们通过阅读大标题以及黑体字内容,就能轻松完成跳读。

除此之外,在跳读的这一步骤里,我们还需要在“这里必须读”的位置上贴上便利贴作为标记,以便于过后仔细阅读。 便利贴还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并分别赋予不同的含义。比如红色的可以作为作者强调部分;蓝色便利贴可以用作与自己业务相关的启发性部分;黄色便利贴可以用来表示词句表达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最后,仔细阅读便利贴的前后部分。

扫读略读进行完,最后一步就是精读了,精读更不需要阅读全书,只需要将便利贴标记的重点关键词附近的内容进行精读就可以了。这时候就用到了原尻淳一提到的找重点的第二个标准,假设验证。具体做法是,将扫读目录时对关键词做的假设与正文内容对照,找出“差异”。  也可以把自己仔细阅读后的意见、新的创意等记录下来。

经过以上步骤,我们会发现,阅读一本书也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重点内容也不会漏掉。

总结一下《高效能阅读》中介绍的速读方法:怀又问题意识找到线索后,在其带动下进行“快速、多次阅读”。  书中一个图例很详细地呈现了速读的整个流程, 详见下图:

上了十几年学,为啥没人教过我这个?

第二,加快理解。

在各种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受越发深刻,好书太多,时间太少,根本读不完,好遗憾。所以我们都想学习速读,然而仅仅知道速读的技巧就够了么?这里面我们忽略了一个隐含的前提是:你的理解能力足够快,才能将速读的技巧充分发挥。李笑来曾说过,“在我眼里,没有阅读速度,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理应如此。

《高效能阅读》既然讲了速读,肯定不会放过理解,原尻淳一提出一个加速理解的方法叫“类比读书法”。

营造“思考的主场”——垂直型阅读。

有一个问题被争论了很多年:我们到底要培养专才还是通才?其实越来越多的牛人给出了答案:先专后通。

原尻淳一同样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必须花大力气主攻专业阅读,不仅能够挣钱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还能打造自己“思考的主场”。当你遇到各种问题不得其解时,都可以回到“主场”来思考。这种在一个领域主题式深入阅读的方法,叫做垂直型阅读。

很多人学习了很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是浅尝辄止,其实这样恰恰南辕北辙。实际上,当你锁定一个主题,深入思考的时候,使不得不同事思考其他很多事情的,

发挥“客场”的力量——水平型阅读。

和垂直型阅读相对应,水平型阅读就是指我们日常说的通识领域,通过这种水平型阅读,能使主场的知识掌握进一步深化。非专业领域的读书,有时候会意外地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

当我们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拥有主场思维的时候,这种水平型阅读对我们的作用可能就会更加明显。

头脑风暴式读书。

《高效能阅读》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思考技术与写作技术》一书的作者板坂元先生每当思路滞塞或者觉得生活单调乏味时,就会去购买二十几本杂志,用两天时间彻底读完。买杂志的时候,不能慢慢去看每一本杂志的内容,拿起哪本就买哪本,尽量不要仔细看杂志名称。最后,他会买到股票、时尚、漫画、体育、汽车、思想、烹饪 、旅行等各行各业主题的杂志。当他把这些杂志读完时,通常就能够从其他角度重新审视此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的夸张一些,戏剧的表演方法里可能就存在做演示的关键,团体运动的练习中就有总结业务项目的诀窍。

综合以上三种方法,原尻淳一建议每个人读书遵循“70:20:10模式”,这个模式原本是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公开的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现在用到读书中来,是指我们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投入70%的资金和精力,在专业周边领域投入20%的资金和精力,在完全未知的领域投入10%的资金和精力.

这样的阅读配比方式能够让我们的知识立体化。

第三,产出阅读数据库。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本书看完就束之高阁了,脑海里记住的才是这本书的精华,这就足够了。然而现实很残酷,几年之后这本书的残留在脑海里的精华也会消失殆尽,真真是“雁过无痕”。这样的读书方法,即便读了500本,当你要调取的时候,可能仍然需要搜肠刮肚。

要改变这种状况也很简单,原尻淳一建议每个读书人都建立自己的“读书数据库”。

这么说吧,假如你现在需要查找一个资料,第一反应是什么?一定是找百度、GOOGLE之类的搜索引擎。建立自己的“读书数据库”的意思就是,将每一本读过的书都进行精华提取,用合适的工具整理,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搜索引擎。

原尻淳一重点介绍了日本比较盛行的卡片式阅读法,成果比较卓著的是日本作家梅棹忠夫的卡片系统以及鹤见良行的读书卡、日记、照片系统,同时,他也极力推荐了网络上建立数据库的几种工具,比如像Evernote这种笔记软件、像Facebook这种社交平台。

我们不一定都要使用书中提到的方法,但是产出阅读数据库这个概念我认为值得大力推荐。毕竟,随着知识的日益增多,想靠大脑记住所有已经是妄想,当我们需要一个以前曾经整理到“数据库”中的信息,通过搜索就能够快速找到,为我所用,也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说白了,《高效能阅读》就是教我们在读书活动中做少得多的方法论合集,虽然个人感觉有些方法值得商榷,但是整体上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阅读基础差的同学可以看看。

相关文章

  • 上了十几年学,为啥没人教过我这个?

    刚毕业的时候机缘巧合见过一个牛人,能够在一周之内通过阅读学习一个从未涉及的领域,开一门课程讲给别人听。他说他一天就...

  • 我敬爱的张老师

    上了十几年学,数不清有多少老师教过我,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学时的张老师。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二十多年前,她应...

  • 师恩难忘

    也许,你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 但老师这个名字则是上了学之后在真正理解。 我感恩所有教过我的老师, 感谢他们兢兢业业...

  • 大三是个风水岭? | 时间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你

    有的道理,没人教过我啊,可上了大三,我就不自然的明白了。 有的选择,我明明说要坚持下去的啊,可上了大三,我就不自然...

  • 如何阅读一本书

    咖啡店看见,也是久仰大名,读! 受益匪浅,没人教过我怎么系统读书,或者教过,忘了

  • 不知道写些什么。

    学游泳总得下水,那学习写作,总得写些文字吧。 可是我什么也不会阿,也没人教过我,不知道写些什么。 有个前辈告诉我:...

  • 请理我

    为啥没人理我,报名加工作人员也没人回我。

  • 话说,我为啥没人爱

    我,是一名小学生,不不不,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小学生,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咋样骚不骚气,现在,我打游戏的时...

  • 我的老师之小学

    从小到大,上学十几年,教过我的老师有好多好多。印象最深的还是班主任老师,而且班主任带的课程,我还都学的不错。 小学...

  •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都说2018是资本寒冬,2019更是雪上加霜,从小到大,没人教过我如何赚钱,但很多人教过我如何做人。不仅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了十几年学,为啥没人教过我这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nq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