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14/9e9af1e52a2cf876.jpeg)
1
在我新员工还没转正时,我获得一个意外的晋升机会。作为一名新员工,尚未转正,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晋升到上一级单位,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所以脱离了原单位的我,在众人的羡慕目光下,满心欢喜,骄傲满满地去了新部门。可在那里工作三个月之后,我开始每个工作日都不想起床。即使在刷牙、吃早餐、步行上班的路上,想扭头就走的念头,无时不在。
我开始害怕走进我的办公室,害怕看到我的直属上司,害怕看到我的新同事们。
后来,我放弃了这个晋升转正的机会,逃离了办公室,重新回到原单位层级工作。
很久之后,我一直以为是自己不适合那份工作,自己能力不足导致无法适应新环境,但在看了《冷暴力》一书后,才发现自己是被职场“冷暴力”了一回。
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冷暴力这个词,知道日常生活中,除了常见的暴力冲突外,更硝烟弥漫的,是悄无声息却极具杀伤的冷暴力,但我却从未料想,职场上,自己竟也曾成为“冷暴力”的受虐者。
2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当时我作为一个新人,上一任只有1个星期不到的时间进行工作交接,我甚至还未完全清楚所有的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就被开始要求完全独立应付工作。
每当工作上有问题想请教别的同事,同事要么不愿意教,要么不敢担责任只能跟我讲模糊概念。
每项工作都十分紧急而且重要,第一个月我几乎无法独立应付,已经借调去另一个部门的上一任同事在完成她新部门工作的同时,晚上下班还被领导要求过来跟我继续交接,甚至为了按照时限交差,不得不自己亲自动手做。
遇到季度末工作量更是加倍。
我们俩经常加班加到深夜,周末也是如此。尝试在会议上反馈过,但领导除了让我们把自己日常工作列清单之外,再无其他表示,甚至收了清单之后,也再无下文。
这样的工作情况,听说在我来之前已经持续了很久,在我走了之后仍是一样。
受虐者往往并非敷衍者,反倒尝试工作狂,属于认真的完美主义者,很晚下班,周末加班,生病也不请假。这类受虐者不见得都会对工作上瘾,那往往是公司影响,控制员工的后遗症。
《冷暴力》中提到,职场中上司往往滥用职权对下属进行“施虐”,对于同事之间的冷暴力冲突、恶意中伤、勾心斗角或冷漠相处,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闻不问不出面处理,对于自己的下属“不肯盲从自己的权威”,“不信服自己的安排”,就会开始对下属进行“冷暴力”。
“你说工作压力大,那你把工作清单列出来。”
“你的工作也不是很多啊,其他同事也是这样的。”
“我觉得你应该思考下自己的工作方式,是不是应该改进一下。”
“你应该在下班后抽时间提高下自己的工作效率,不要像机器人一样。”
这样的谈话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会对员工造成心灵和精神上的伤害,轻者忧郁,重者自卑甚至怀疑自己,最后为了避免受虐,员工只有逃离。
3
“某日艾瑞儿发现一封母亲生日那天她写给母亲的信。信被定在母亲的衣柜上,日期下划了线,空白处潦草地写着:晚了一天!艾瑞儿只能说:我做什么都不对。”
《冷暴力》描绘的这个场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冷暴力不仅在职场常见,在家庭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或者伴侣之间,更是容易出现。
“有些孩子天生在某方面比父母亲强太多,太聪明、太敏感、太好奇。父母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便抹杀子女最大的长处。对孩子说:你这孩子一点用都没有。”
这段话让我不禁联想到以下的话语: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动不动就哭。”
“在家里你就呼风唤雨,出了社会没了父母你什么都不是。”
“除了吃饭睡觉你还会干什么。”
……
这些话很常见,当然,也很暴力。
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去过一生,当孩子未按照他们的期待去成长时,也许父母会打着“激励”的名号,用言语粉碎孩子的意志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孩子无法评断父母。
而伴侣之间冷暴力的最大体现是不愿意直接沟通。生气了,不满了,不直接说,不直接吵,而是选择不接电话、不回微信、人间蒸发,又或者面对你,但是……
“对方不愿意和你讲话并向你丢了一坨粑粑”
冷暴力的场景长此以往,施虐者会更加变本加厉,受虐者若无法反抗,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中。
“我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对他才这么对我?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我好好跟他解释下最后他总会理解我的。”
但在冷暴力的相处模式中,越是辩解,越是无力,冷暴力的束缚就会在施虐者和受虐者之间越缠越紧,最后,鱼死网破。
你,会是冷暴力的施虐者还是受虐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