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哲学的声音
1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是穿透感性迷雾的光,超越人而不脱离人。
2 未经理性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3 你就是被苏格拉底拉着问你理性是什么的人,他给你说一大堆超越你认知的话,你会怎么样?防御。多数派认为苏格拉底有罪,理由却很不一样,讨厌他引进了理性这个新东西,动摇了人们的舒适区。多数人都是简单粗暴。苏格拉底用自己生命的灭,让理性世界生。
4 哲学很复杂。尤其是中西方哲学放在一起去理解的时候。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即使专门研究西方哲学,也不可能真的学透。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分离……二分法,对应知识与信仰的分离。柏拉图,善是最高的理解,是现实世界的原因与目的。没有很高的力量,不能通达真理。西方有神秘主义的一面。理念世界超越感官世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念,不是柏拉图的观念。
5 客观唯心主义,超验主义,世界有种必然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6 主观唯心主义,康德理念回归人的主体本身,主体性诞生。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性。
7 假故事有真意义。
8 哲学共读始终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情。
9 回归精神母体,我们不是数字人。
聆听心理学的声音:
1.阿德勒人格教育思想产生一是因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理性崇拜导致了理性主义的极端化和独断化,后来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哲学家开始关注人的意志、情感、直觉、体验、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阿德勒人格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自卑与迫求优越”明显印刻着非理性哲学的烙印。二是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强调行动,注重实效,提倡开拓进取。阿德勒极为注重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实用性和大众性,把儿童、教师和家长等普通人作为阅读对象,鼓励他们用个体心理学理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
2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整体人格内在于人的存在之中,整体人格塑造了个体,影响了个体行为,个体又不断建构着整体人格,而建构中又受到原有整体人格的影响。儿童早期(即6岁以前)形成的整体人格,会对个体的塑造起基础性乃至决定性作用。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人格形成的动力源,儿童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决定了他追求优越(心理补偿)的目标和方式,由此,逐渐构建成了儿童的整体人格。如何衡最整体人格是否健康、良好?阿德勒引入了社会情感这一概念。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主要看三个问题处理得如何: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两性问题。阿德勒的人格指由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构成的具有整体性和同一性的特有模式,内化干个体的存在中,同时又塑造着每一个个体。
3 不是环境塑造人的整体人格,而是人对环境以及自我的认识塑造了整体人格。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有良好的整体人格。一个拥有良好整体人格的人才能合宜地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阴晴风雨,才能找寻到真正的幸福。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儿童良好的整体人格。良好的整体人格不是外界环境绝对塑造的,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阿德勒认为幼年的经历对儿童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认识和理解决定了整体人格,整人格又影响了认识和理解。所以人如果是一部小说,自身就是作者。
今晚有三个社群在开展活动,我都想听,哲学听了一阵,心理学听了一阵,都很吸引我,虽然都不太懂。听一听,有些不懂的东西先放一放,听得多了,说不定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理解就增进了一步。
一位家长打电话沟通孩子阅读量小,性格内向,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一追问我就明白,原因不在孩子那里。孩子应该好好读书,感受阅读乐趣的时候,却让孩子非要勾画好词好句,读了还要讲给大人听。一般情况下,没有额外要求,孩子捧起书来不需要考虑其他任务,就可以沉浸其中,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性格内向就一定不好吗?其实,很多性格内向的人都做出了很大成就。性格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某些人在某些场域里看起来很内向,在另一个场域可能又很外向,不以性格的内向和外向来评判人的好与不好。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待内向的人不够友善。甚至个别父母会逼着内向的孩子要变得外向,去跟他人发生联结,结果反而导致孩子更加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也只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个性特质不同,有的人没有想好也会站起来就说,有的人非要想好了才站起来说,还有的人想好了,就是不说。其实,说不说不是重点,有没有思考才是重点。怎样给到孩子真正的助力。首先是接纳孩子的现状,然后和孩子一起去面对他遇到的真正的困惑,而不是大人们自以为是的困惑。
网友评论